文集 - 卷二 (教、兵法、論)

答蔣琬教
思惟背親舍德, 以殄百姓, 衆人既不隱於心, 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 是以君宜顯其功舉, 以明此選
之清重也。《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蔣琬傳》。
【澍案:《蜀志》, 亮開府, 辟琬為東曹掾。琬固讓劉邕、陰化、龐延、廖淳, 亮答之曰:〉】
思惟背親捨德, 以殄百姓, 眾人既不隱於心, 實又使遠近不解其義, 是以君宜顯其功舉, 以明此選之清重也。〈《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蔣琬傳》。

與李豐教
吾與君父子戮力以獎漢室, 此神明所聞, 非但人知之也。表都護典漢中, 委君(與)[於]東關者, 不與人議也。謂至心感動, (始終)[終始]可保, 何圖中乖乎!昔楚卿屢絀, 亦乃克復, 思道用福, 應自然之數也。願寬慰都護, 勤追前闕。今雖解任, 形業(自滿)[失故], 奴婢賓客百數十人, 君以中郎參軍(呂)[居]府, 方之氣類, 猶爲(其可複)[上家。若]都護思負一意, 君與公(王)[琰]推心從事者, 否可複通, 逝可複還也。詳思斯戒, 明吾用心。臨書長嘆, 泣涕而已!《三國志》卷四十《蜀志‧李嚴傳》裴注引。

與張裔教
去婦不顧門, 萎韭不入園, 以婦人之性, 草萊之情, 猶有所恥, 想忠壯者意何所之?《太平禦覽》卷九百七十六。

黜來敏教
【澍案:蜀志, 來敏, 字敬達, 義陽新野人。先主定益州, 署敏典學教尉, 及立太子, 為家令。後主踐阼, 為虎賁中郎將。丞相亮住漢中, 請為軍祭酒、輔軍將軍, 坐事去職。裴松之註:亮集有教云:】
將軍來敏對上官顯言:「新人有何功德而奪[我]榮資與之耶?諸人共憎我, 何故如是?」敏年老狂悖, 生此怨言。昔成都初定, 議者以爲來敏亂群, 先帝以新定之際, 故遂含容, 無所禮用。後劉子初選以爲太子家令, 先帝不悅而不忍拒也。今上即位, 吾暗於知人, 遂複擢爲將軍祭酒, 違議者之審見, 背(所疏先帝)[先帝所疏]外, 自謂能以敦厲(俗薄)[薄俗], 帥之以義。今既不能, 表退職, 使閉門思愆。《三國志》卷四十二《蜀志‧來敏傳》裴注引。

稱姚胄教
【澍案:姚伷, 字子緒, 閬中人。先主定益州, 辟為功曹書左。建興元年, 為廣漢太守。丞相亮北駐漢中, 辟為掾。並進文武之士, 亮稱曰:】
忠益者莫大於進人, 進人者各務其所尚;今姚掾幷存剛柔, 以廣文武之用, 可謂博雅矣, 願諸掾各希此事, 以屬其望。《三國志》卷四十五《蜀志‧楊戲傳》注引。

與群下教
【澍案:《蜀志》董和與諸葛亮並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 獻可替否, 共為歡交。和死之日, 家無儋石之儲。亮後為丞相, 因發教群下曰:】
夫參署者, 集衆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 難相違覆, 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 猶棄敝蹺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 惟徐元直處此不惑, 又董幼宰參署七年, 事有不至, 至於十反, 來相啓告。苟能慕元直之十反, 幼宰之殷勤, 有忠於國, 則亮可少過矣。《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董和傳》。

又與群下教
昔初交州平, 屢聞得失, 後交元直, 勤見啓誨, 前參軍於幼宰, 每言則盡, 後從事於偉度, 數有諫止;雖資性鄙暗, 不能悉納, 然與此四子終始好合, 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與參軍掾屬教
任重才輕;故多闕漏。前參軍董幼宰, 每言輒盡, 數有諫益, 雖性鄙薄, 不能悉納。幼宰參署七年, 事有不至, 至於十反, 未有忠於國如幼宰者也。亮可以少(其)過矣。《太平禦覽》卷二百四十九。【案:此與《董和傳》文同, 而次第互異, 多出首二語, 故並錄之。)】

勸將士勤攻己闕教
【澍案:《漢晉春秋》曰:街亭之敗, 或勸諸葛亮更發兵者, 亮教云云。於是考微勞, 甄壯烈, 引咎責躬, 布所失於天下, 勵兵講武, 以為後圖, 戎士簡練, 民忘其敗矣。】
大軍在祁山箕穀, 皆多於賊, 而不能破賊爲賊所破者, 則此病不在兵少也, 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 明罰思過, 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 雖兵多何益!自今以後, 諸有忠慮於國, 但勤攻吾之闕, 則事可成, 賊可死, 功可蹺足而待矣。《蜀志》本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昔孫叔敖乘馬三年, 不知牝牡, 稱其賢也。《藝文類聚》卷九十三。

今民貧國虛, 決敵之資, 惟仰錦耳。《太平禦覽》卷八百十五。

轉運教
計一歲運, 用蓬旅簟千萬具。《太平禦覽》卷七百八。

南征教
【澍案:《玉海》,  建興元年,  亮舉眾南征, 為教曰:】
用兵之道, 攻心爲上, 攻城爲下;心戰爲上, 兵戰爲下。
【〈張澍案云:案《蜀志‧馬謖傳》, 此係謖勸亮語, 王氏引為《南征教》, 當有據。】

作斧教
前後所作斧, 都不可用。前到武都[一日], 鹿角壞刀環【「環」, 《禦覽》一作「斧」。】〉千餘枚, 賴賊已走。[若未走, 無所複用]。問自(今)[令]作部刀斧[數]百枚, 用之百餘日, 初無壞者。爾乃知彼主者無意, 宜收治之, 非小事也。若臨敵, 敗人軍事矣。《太平禦覽》卷三百三十七、七百六十三。

作匕首教
作部作匕首五百枚, 以給騎士。《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三。

作剛鎧教
敕作部皆作五折剛鎧, 十折矛以給之。《太平禦覽》卷三百五十三。

賊騎來教
若賊騎左右來至, 徒[從]行以戰者, 陟嶺不便, 宜以車蒙陳而待之。地狹者, 以鋸齒而待之。
《北堂書鈔》卷一百十七。
  
軍令
聞雷鼓音, 舉白(幡)[幢]絳旗, 大小船皆進戰, 不進者斬。聞金音, 舉青旗, 船皆止, 進者斬。[若賊近, 徐還;遠者, 疾還]。《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

軍令
聞鼓音, 舉黃帛兩半幡合旗, 爲三面員陳。《北堂書鈔》卷一百十七。

軍令
連沖之陳, 以狹而厚, [爲利陣]。令騎不得與相離, [護側騎與相]遠。《北堂書鈔》卷一百十七。軍令敵以來進持鹿角, 兵悉卻在連沖後。敵已附, 鹿角里兵但得進踞, 以矛戟刺之, 不得此駐, 起駐妨弩壞。《太平禦覽》卷三百十七。

軍令
始出營, 竪矛戟, 舒幡旗, 鳴鼓角。行三里, 辟矛戟, 結幡旗, 止鼓角。未至營三里, 複竪矛戟, 舒幡旗, 鳴鼓角。至營, 複結幡旗, 止鼓角。違令者髡。《太平禦覽》卷三百三十九。

軍令
戰時, 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 積聚之, [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 以掩滅之也。[違令者髡剪耳]。《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二。

軍令
凡戰臨陳, 皆無歡嘩, 明聽鼓音, 靜視幡麾, 麾前則前, 麾後則後, 麾左則左, 麾右則右, 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太平禦覽》卷三百四十一。

軍令
兩頭進戰, 視麾所(止)[指], 聞三金音, , 二金音, 還。《太平禦覽》卷三百四十一。

軍令
帳下及右陳各持彭排。《太平禦覽》卷三百五十七。

軍令
【澍案︰《魏略》云:建安中, 劉表爲荊州牧。劉備時在荊州, 衆力尚少。亮云云。備從其言, 故衆遂彊。又云︰可語鎭南, 令國中凡有遊戶云云。與《通典》微異, 而《通典》引作《軍令》。】
[今]荊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 平居發調, 則人心不說;可語劉荊州, 令[國中]凡有遊戶, 皆使自實, 因錄以益衆可也。《蜀志‧本傳》裴注引《魏略》。

軍令
嘗以己醜日祠牛馬先。祝文曰:某月己醜, 某甲敢告(先牛先)[牛馬先]。馬者, 用兵之道, 牛(馬)者, 軍農之用。謹潔牲黍稷旨酒, 敬而薦之。《太平禦覽》卷五百二十六。

軍令
軍行濟河, 主者常先沈白璧, 文曰:某主使者某甲(收)[敢]告於河, 賤臣某甲作亂, 天子使某帥衆濟河, 征討醜類, 故以璧沈, 惟爾有神裁之。《太平禦覽》卷五百二十六。

軍令
金鼓幢麾隆沖皆以立秋日祠。先時一日, 主者請祠, 其主者奉祠。若出征有所克獲, 還亦祠。向敵祠, 血於鐘鼓。秋祠及有所克獲, 但祠, 不血鐘鼓。祝文:某官使主者某, 敢告隆沖鐘鼓幢麾。夫軍武之器者, 所以正不義, 爲民除害也。謹以立秋之日, 潔牲黍稷旨酒而敬薦之。《太平禦覽》卷五百二十六。

軍令
軍列營步騎士以下皆著兜鍪。《太平禦覽》卷三百五十六。

軍令
軍行, 人將一鬥乾飯, 不得持烏育及幔, 餘大車乘帳幔, 什光耀日, 往就與會矣。《北堂書鈔》卷一百三十二。

校勘記
《太平禦覽》卷三百四十「船」下有「皆」字。
《太平禦覽》作︰「聞金音、舉青旗, 船皆止, 不止者斬。」無「若賊近」以下有字。
《太平禦覽》卷三百四十一作︰「五聞鼓音, 舉黃帛兩半幡合旗, 爲三面員陳。」
《太平禦覽》卷三百一作︰「連衡陳, 狹而厚也。」
《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 「營」下有「者」字。
《北堂書鈔》無「行」字。
《北堂書鈔》「鳴」作「止」。
《藝文類聚》卷六十九、《太平禦覽》卷六百九十九, 皆無「以助水淹」及「違令者髠翦耳」等字。又「賊有火炬、火箭」, 《太平禦覽》作「賊有炬炎箭」。
以下五條《軍令》, 張澍本無, 今據《太平禦覽》、《書鈔》等補入。

兵法
山陵之戰, 不仰其高;水上之戰, 不逆其流;草上之戰, 不涉其深;平地之戰, 不逆其虛:此兵之利也。故戰鬥之利, 唯氣與形也。(《通典》一百五十六, 《太平禦覽》三百十三)
軍有七禁:一曰輕, 二曰慢, 三曰盜, 四曰欺, 五曰背, 六曰亂, 七曰誤, 此治軍之禁也。若期會不到, 聞鼓不行, 乘寬自留, 迴避務止, 初近而後遠, 喚名而不應, 軍甲不具, 兵器不備, 此謂輕軍, 有此者斬之。受命不傳, 傳之不審, 以惑吏士, 金鼓不聞, 旌旗不睹, 此謂慢軍, 有此者斬之。食不廩糧, 軍不部兵, 試賜不均, 阿私所親, 取非其物, 借貸不還, 奪人首級, 以獲功名, 此謂盜軍, 有此者斬之。變易姓名, 衣服不鮮, 金鼓不具, 兵刃不利, 器杖不堅, 矢不著羽, 弓弩無弦, 主者、吏士法令不從, 此謂欺軍, 有此者斬之。聞鼓不行, 鳴金不止, 案旗不伏, 舉旗不起, 指麾不隨, 避前在後, 縱發亂行, 折兵弩之勢, 卻退不鬥, 或左或右, 扶傷舉死, 因托歸還, 此謂背軍, 有此者斬之。出軍行將, 士卒爭先, 紛紛擾擾, 軍騎相連, 咽塞道路, 後不得前, 呼喚喧嘩, 無所聽聞, 失行亂次, 兵刃中傷, 長將不理, 上下縱橫, 此謂亂軍, 有此者斬之。屯營所止, 問其鄉里, 親近相隨, 共食相保, 呼召不得, 越入他位, 幹誤次第, 不可呵止, 度營出入, 不由門戶, 姦邪所起, 知者不告, 罪同一等, 合人飲酒, 阿私所受, 大言驚事, 疑惑吏士, 此謂誤軍, 有此者斬之。(《太平禦覽》二百九十六)

兵法
知有所甚愛, 知有所不足愛, 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將者, 以其所不足愛者, 養其所甚愛者。士之不能皆銳, 馬之不能皆良, 器械之不能皆堅固也, 處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 是兵之有三權也。孫臏有言曰:「以君下駟, 與彼上駟;取君上駟, 與彼中駟;取君中駟, 與彼下駟。」此兵說也, 非馬說也。下下之不足以與其上也, 吾既知之矣, 吾既棄之矣。中之不足以與吾上, 下之不足以與吾中, 吾不既再勝矣乎?得之多於棄也, 吾斯從之矣。彼其上之有三權也。三權也者, 以一權而致二者也。管子曰:「攻堅則瑕者堅, 攻瑕則堅者瑕」。嗚乎!不從其瑕而攻之, 天下皆強敵也。

兵法秘訣
鎮星所在之宿, 其國不可伐。又彗星見大明, 臣下縱橫, 民流亡無所食, 父子死離, 夫婦不相得。四維有流星, 前如(幾)[甕], 後如火, 光景天, 如雷聲, 名曰天狗。其下饑荒, 民疾疫, 群臣死。流星東北行, 名天(國)[岡]。天海之口, 必有大水土功。又四維有流星, 入以後有(日)[白]氣如云, 狀如車輪, 是謂嚙食。其下大兵, 中國多盜賊。又有星如, 見(鬥北)[北鬥], 名爲旬始。天下大亂, 諸侯爭雄。《太平禦覽》卷三百二十八。

校勘記
《太平禦覽》載此文, 但不註明作者。
  
兵要
軍已近敵, 羅落常平明以先發, 絕軍前十里內, 各案左右下道, 亦十里之內。數里之外, 五人爲部, 人持一白幡, 登高外向, 明看隱蔽之處。軍至, 轉尋高而前。第一見賊, 轉語後第二, 第一詣主者, 白之。凡候見賊百人以下, 但舉幡指;百人以上, 便舉幡大呼。主者遣疾馬往視察之。《太平禦覽》卷三百三十一。

兵要
凡軍行營壘, 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 各令候吏先行, 定得營(也)[地], 壁立軍分數, 立四表候視, 然後移營。又先使候騎前行, 持五色旗, 見溝坑揭黃, 【原注︰揭, 去列切。】〉衢路揭白, 水澗揭黑, 林藪揭青, 野火揭赤, 以本鼓應之。立旗鼓, 令相聞見。若渡水逾山, 深邃林藪, 精(饒)[驍]勇騎投搜數里無聲, 四周絕跡。高山樹頂, 令人遠視, 精兵四向要處防禦。然後分兵前後, 以爲鎮拓, 乃令輜重老小, 次步後馬, 切在整肅, 防敵至, 人馬無聲, 不失行列。險地邪徑, 亦以部曲鱗次, 或須環(過)[回]旋轉, 以後爲前, 以左爲右, 行則魚貫, 立則雁行。到前止處, 遊騎精銳, 四向散列而立, 各依本方下營。一人一步, 隨師多少, 鹹表十二辰, 竪立旗, 長二丈八尺, (密)[審]子午卯酉地, 勿令邪僻, 以朱雀旗竪午地, 白虎旗竪酉地, 玄武旗竪子地, 青龍旗登卯地, 招搖旗竪中央。其樵牧飲食, 不得出表外也。《太平禦覽》卷三百三十一。【此條張澍本無, 今增。】

兵要
人之忠也, 猶魚之有淵, 魚失水則死, 人失忠則凶。故良將守之, 志立而名揚。《太平禦覽》卷二百七十三。

兵要
不愛尺璧而愛寸陰者, 時難遭而易失也。故良將之趨時也, 衣不解帶, 足不躡地。

兵要
貴之而不驕, 委之而不專, 扶之而不隱, 免之而不懼, 故良將之動也, 猶璧之不朽。

兵要
良將之爲政也, 使人擇之, 不自舉;使法量功, 不自度。故能者不可蔽, [不能者]不可飾, 妄譽者不能進也。

兵要
言行不同, 竪私枉公, 外相連誣, 內相謗訕, 有此不去, 是謂敗亂。《北堂書鈔》卷一百十三。

兵要
枝葉強大, 比居同勢, 各結朋黨, 競進憸人, 有此不去, 是謂敗徵。

兵要
有制之兵, 無能之將, 不可以敗;無制之兵, 有能之將, 不可以勝。
【澍案︰《性理》楊時引諸葛亮云云, 當是《兵要》中語。】

兵要
督將以下, 各自有幡。軍發時, 幡指天者勝。《北堂書鈔》卷一百二十。【一本作︰「督將已下, 各自有幡之異, 不為軍容。欲知人之吉, 幡指天者戰必勝。」】

作木牛流馬法
木牛者, 方腹曲頭, 一(股)[腳]四足, 頭入頷中, 舌著於(度)[腹]。載多而行少, 宜可大用, 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 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爲牛頭, 雙者爲牛腳, 橫者爲牛領, 轉者爲牛足, 覆者爲牛背, 方者爲牛腹, 垂者爲牛(古)[舌], 曲者爲牛肋, 刻者爲牛齒, 立者爲牛角, 細者爲牛鞅, 攝者爲牛秋軸。牛仰雙轅, 人行六尺, 牛行四步。載一歲糧, 日行二十里, 而人不大勞(牛不飲食)。流馬尺寸之數, 肋長三尺五寸, 廣三寸, 厚二寸二分, 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 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 (七)[去]前軸孔四寸五分, 廣一寸。前杠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 孔長二寸, 廣一寸。後(細)[軸]孔去前杠(孔)分墨一尺五分, 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 大小與前(後同)[同。後]杠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 後載克去後杠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杠長一尺八寸, 廣二寸, 厚一寸五分。後杠與等板方囊二枚, 厚八分, 長二尺七寸, 高一尺六寸五分, 廣一尺六寸, 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杠孔去肋下七寸, 前後同。上杠孔去下杠孔分墨一尺三寸, 孔長一寸五分, 廣七分, 八孔同。前後四腳, 廣二寸, 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 靬長四寸, 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杠, 長二尺一寸, 廣一寸五分, 厚一寸四分, 同杠耳。《蜀志‧本傳》裴注引《諸葛亮集》。

八陳圖法
八陳既成, 自今行師, 庶不覆敗矣。《水經注》。

朝發南鄭箋
朝發南鄭, 莫宿(墨)[黑]水, (四十五)[四五十]里。《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注。

師徒遠涉帖

師徒遠涉, 道里甚艱, 自及褒、斜, 幸皆無恙, 使還, 馳此, 不復旦。《太平禦覽》。

漢嘉金書
漢嘉金朱提銀, 采之不足以自食。《郡國志注》。

論交
勢利之交, 難以經遠。士之相知, 溫不增華, 寒不改葉, 能貫四時而不衰, 歷險夷而益固。《太平禦覽》卷四百六引《要覽》。

論光武
曹植曰:「漢之二祖, 俱起布衣。高祖闕于微細, 光武知於禮義。高祖又鮮君子之風, 溺儒冠, 不可言敬。辟陽淫辟, 與衆共之。詩書禮樂, 帝堯之所以爲治也, 而高祖輕之。濟濟多士, 文王之所以獲寧也, 而高祖蔑之不用。聽戚姬之邪媚, 致呂氏之暴戾, 果令凶婦肆鴆酷之心。凡此諸事, 豈非寡計淺慮, 斯不免於閭閻之人, 當世之匹夫也。世祖多識仁智, 奮武略以攘暴, 興義兵以掃殘, 破二公於昆陽, 斬阜、賜於漢津。當此時也, 九州鼎沸, 四海淵湧, 言帝者二三, 稱王者四五, 若克東齊難勝之寇, 降赤眉不計之虜, 彭寵以望異內隕, 龐萌以叛主取誅, 隗戎以背信斃軀, 公孫以離心授首。(耳)[爾]乃廟勝而後動衆, 計定而後行師, 於時戰克之將, 籌畫之臣, 承詔奉命者猶寵, 違令犯旨者顛危。故曰, 建武之行師也, 計出於主心, 勝決於廟堂。故竇融因聲而景附, 馬援一見而嘆息。」
諸葛亮曰:曹子建論光武, 將則難比于韓、周, 謀臣則不敵良、平, 時人談者, 亦以爲然。吾以此言誠能美大光武之德, 而有誣一代之俊異。何哉?追觀光武二十八將, 下及馬援之徒, 忠貞智勇, 無所不有, 篤而論之, 非減曩時。所以張、陳特顯於[前者, 乃自高帝動多闊疏, 故良、平得廣于忠信, 彭、勃得橫行於]外。語有「曲突徙薪爲彼人, 焦頭爛額爲上客」, 此言雖小, 有似二祖之時也。光武神略計較, 生於天心, 故帷幄無他所思, 六奇無他所出, 於是以謀合議同, 共成王業而已。光武稱鄧禹曰:「孔子有回, 而門人益親。」嘆吳漢曰:「將軍差強吾意, 其武力可及, 其忠不可及」。與諸臣計事, 常令馬援後言, 以爲援策每與諧合。此皆明(知君)[君知]臣之審也。光武上將非減于韓、周, 謀臣非劣于良、平, 原其光武策慮深遠, 有杜漸曲突之明, 高帝能疏, 故陳、張、韓、周有焦爛之功耳。《金樓子》第四卷《立言篇》。

論諸子
老子長於養性, 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 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 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 不可以廣衆。子胥長於圖敵, 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 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 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于明臧否, 不可以養人物。此任長之術者也。《長短經》卷一《任長》。

論讓奪
范蠡以去貴爲高, 虞卿以舍相爲功, 太伯以三讓爲仁, 燕噲以辭國爲禍, 堯、舜以禪位爲聖, 孝哀
以授童爲愚, 武王以取殷爲義, 王莽以奪漢爲篡, 桓公以管仲爲霸, 秦王以趙高喪國, 此皆趣同而事異也。明者以興, 暗者以辱亂也。《長短經》。

論黃忠
【澍案:《蜀志》, 黃忠, 字漢升, 建安二十四年於定軍山斬夏侯淵, 遷征西將軍。是歲, 先主立為漢中王, 欲用忠為後將軍, 諸葛亮說先主云:】
忠之名望, 素非關、馬之倫也, 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 親見其功, 尚可諭指;關遙聞之,
必不悅, 得毋不可乎!《三國志》卷三十六《蜀志‧黃忠傳》。

論薦劉巴
【澍案:《零陵先賢傳》, 先主曰:「子初才智絕人, 如孤, 可任用之, 非孤者難獨任也。」亮亦云:】
運籌策於帷幄之中, 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枹鼓, 會軍門, 使百姓喜勇, 當與人議之耳。《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劉巴傳》裴注引《零陵賢傳》。

論斬馬謖
【澍案:《襄陽記》, 丞相亮戮馬謖。蔣琬後詣漢中, 謂亮曰:「昔楚殺得臣, 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 豈不惜乎?」亮流涕答曰:】
夫亮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 用法明也。是以楊(千)[幹]亂法, 魏絳戮其僕。今四海分裂, 兵交方始, 若複廢法, 何用討賊耶!《三國志》卷三十九《蜀志‧馬謖傳》裴注引《襄陽記》。

論來敏
敏亂群, 過于孔文舉。《宋書》卷六十二《王微傳》。

稱許靖
靖人望, 不可失也, 借其名以竦動宇內。

稱龐統廖立
龐統、廖立, 楚之良才, 當贊興世業者也。《三國志》卷四十《蜀志‧廖立傳》。

稱蔣琬
公(立)[琰]托志忠雅, 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三國志》卷四十四《蜀志‧蔣琬傳》。

又稱蔣琬
蔣琬, 社稷之器, 非百里之才也。其爲政以安民爲本, 不以修飾爲先, 願主公重加察之。

稱董厥
董令史, 良士也。吾每與之言, (慎思)[思慎]宜適。《蜀志》本傳。

稱殷禮
不意東吳菇蘆中, 乃有奇偉如此人!《太平禦覽》卷一千。

答惜赦
治世以大德, 不以小惠, 故匡衡、吳漢不願爲赦。先帝亦言, 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 每見啓告, 治亂之道悉矣, 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 歲歲赦宥, 何益於治也!《三國志》卷三十三《蜀志‧後主傳》裴引《華陽國志》。

答姜維
【澍案:《漢晉春秋》云, 諸葛亮數挑戰。司馬懿亦表固請戰。使辛毗持節以止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持節而至, 賊不復出矣。」亮云:】
彼本無戰情, 所以固請戰者, 以示武於其衆耳。將在軍, 君命有所不受, 苟能制吾, 豈千里而請戰
耶!《蜀志‧本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諭參佐停更
夫統武行(行)師, 以大信爲本, 得原失信, 古人所惜;去者束裝以待期, 妻子鶴望而計日, 雖臨征難, 義所不廢。《蜀志》本傳裴注引。

論諫
若留外人, 則當留兵, 兵留則無所食, 一不易也;加夷新傷破, 父兄死喪, 留外人而無兵者, 必成禍患, 二不易也;又(吏)[夷]屢有廢殺之罪, 自嫌釁重, 若留外人, 終不相信, 三不易也;今(欲使吾)[吾欲使]不留兵, 不運糧, 而綱紀粗定, 夷、漢粗安故耳。《蜀志‧本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謝賀者
普天之下, 莫非漢民, 國家威力未舉, 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死, 皆亮之罪, 以此相賀, 能不爲愧。《蜀志‧本傳》裴注引。

司馬季主墓碑銘
玄漠太寂, 混合陰陽, 天地交判, 萬品滋彰。先生理著, 分別柔剛, 鬼神以觀, 六度顯名。《真誥》卷十四。
【澍案:《真誥》云, 司馬季主墓在成都升盤山之南, 諸葛武侯昔建碑銘德於季主墓前, 碑讚末云云。是此碑文不傳, 僅存銘詞數語也。】

黃陵廟(可)[記]
僕躬耕南陽之畝, 遂蒙劉氏顧草廬, 勢不可卻, 計事善之, 於是情好日密, 相拉總師。趨蜀道, 履黃牛, 江山之勝, 亂石排空, 驚濤(宿)[拍]岸, 斂巨石于江中, 崔嵬巑岏, 列作三峰, 平治洚水, 順之其道, 非神扶助于禹, 人力奚能致此耶?僕縱步環覽, 乃見江左大山壁立, 林麓峰(蠻)[巒]如畫, 熟視于大江重複石壁間, 有神像景見焉, 鬢髮鬚眉, 冠裳宛然, 如采畫者。前竪一旌旗, 右駐一黃犢, 猶有董工開導之勢。古傳所載黃龍助禹開江治水, 九載而功成, 信不誣也。惜乎廟貌廢去, 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開江, 不事鑿斧, 順濟舟航, 當廟食茲土。僕複而興之, 再建其廟號, 目之(日)[曰]黃牛廟, 以顯神功。。案:此文疑依託。


梁甫吟
步出齊東門, 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 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子?田(彊)[疆]古(治)[冶]氏。力能排南山, 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 二桃殺三士。誰能爲此謀?相國齊晏子。《藝文類聚》卷十九。

長嘯梁甫吟, 何時見陽春。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 八十西來釣渭濱。
寧羞白髮照清水, 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 風期暗與文王親。
大賢虎變愚不測, 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公。
入門不拜騁雄辯, 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 指揮楚漢如旋蓬。
狂客落魄尚如此, 何況壯士當羣雄。
我欲攀龍見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傍投壺多玉女, 三時大笑開電光, 倏爍晦冥起風雨。
閶闔九門不可通, 以額扣關閽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誠, 杞國無事憂天傾。
猰貐磨牙競人肉, 騶虞不折生草莖。
手接飛猱搏彫虎, 側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見我輕鴻毛。
力排南山三壯士, 齊相殺之費二桃。
吳楚弄兵無劇孟, 亞夫咍爾爲徒勞。
梁甫吟, 聲正悲。
張公兩龍劒, 神物合有時。
風云感會起屠釣, 大人𡸣屼當安之。

算計
【(案:陳壽撰《諸葛氏集目錄》, 「計算」第五, 諸引皆作「算計」, 疑《目錄》轉寫倒也。)
荊州非少人也, 而著籍者寡, 平居發調, 則人心不悅。凡有遊戶者, 皆使自實, 因錄以益眾可也。(《通典》一百四十八, 《禦覽》二百九十九。案:《蜀誌·諸葛亮傳》註引《魏略》, 亦有此語。)】
今上縣之戰, 更在賊門, 戰地平如案。《書鈔》一百五十七。

雜言
我心如秤, 不能爲人作輕重。《北堂書鈔》卷三十七。


二十八宿分野
角、亢、(氏)[氐], , 兗州:東郡入角一度;東平、任城、(由)[山]陽入角六度;泰山入角十二度;濟北、陳留入亢五度;濟陰入氐一度;東平入氐七度。
房、心, , 豫州:潁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梁國入房五度;淮陽入心一度;魯國入心三度;楚國入心四度。
箕、尾, , 幽州:營州(人)[入]箕中十度;上穀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玄菟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鬥、牽牛、須女, 吳、越, 揚州:九江入鬥一度;廬江入鬥六度;豫章入鬥十度;丹陽入鬥十六度;會稽入牛一度;臨淮入牛四度;廣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牛六度。
虛、危, , 青州:齊國入虛六度;北海入虛九度;濟南入危一度;樂安入危四度;東萊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州入危十四度。
營室、東壁, , 幷州:安定入營室一度;天水入營室八度;隴西入營室四度;酒泉入營室十一度;張掖入營室十二度;武都入東壁一度;金城入東壁四度;武威入東壁六度;燉(威)[煌]入東壁八度。
奎、婁、胃, , 徐州:東海入奎一度;琅邪入奎一度;琅密入婁一度;(陽城)[城陽]入婁九度;膠東入胃(七)[一]度。
昴、畢, , 冀州:魏郡入昴一度;钜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廣平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
清河入昴九度;信都入(十)[畢]三度;趙郡入畢八度;安平入畢四度;河間入畢十度;真定入畢十三度。
觜、參, , 益州:廣漢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蜀郡入觜一度;犍爲入參三度;牁入參五度;巴郡入參五度;漢中入參九度;益州入參七度。
東井、輿鬼, , 雍州:云中入東井一度;定襄入東井八度;雁門入東井十六度;代郡入東井二十八度;太原入東井二十九度;上黨入輿鬼二度。
柳、七星、張, , 三輔:弘農入柳一度;河南入七星三度;河東入張三度;河內入張九度。翼、軫, , 荊州:南陽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 零陵入軫十一度;桂陽入軫
六度;武陵入軫十度, 長沙入軫十六度。《晉書》卷十二《天文志》。

陰符經序
諸葛亮敘曰:所謂命者, 性也。性能命通, 故聖人尊之以天命, 愚其人而智其聖, 故曰, 天機張而不死, 地機弛而不生。觀乎《陰符》, 造化在乎手, 生死在乎人, 故聖人藏之於心, 所以陶甄天地, 聚散天下, 而不見其跡者, 天機也。故黃帝得之以登云天, 湯、武(男)[得]之以王天下, 五霸得之以統諸侯。夫臣易而主難, 不可以輕用。太公九十非不遇, 蓋審其主焉。若使哲(上)[士]執而用之, 立石爲主, 刻木爲君, 亦可以享天下。夫臣盡其心, 而主反怖有之, 不亦難乎?嗚乎!無賢君, 則義士自死而不仕, 莫若散志岩石, 以養其命, 待生於泰階。世人以夫子爲不遇, 以秦儀爲得時。不然, 志在立宇宙, 安能馳心下走哉?丈夫所恥。嗚乎!後世英哲, 審而用之。範蠡重而長, 文種輕而亡, 豈不爲泄天機?天機泄者沈三劫, 宜然。故聖人藏諸名山, 傳之同好, 隱之金匱, 恐小人竊而弄之。

陰符經注
天性, 人也;人心, 機也;立天之道, 以定人也。◇注:以爲立天定人, 其在於五賊。
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見, 莫能知。君子得之, 固窮;小人得之, 輕命。◇注:夫子、太公, 豈不賢於孫、吳、韓、白, 所以君子小人異者, 四子之勇, 至於殺身, 固不得其主而見殺矣。
爰有奇器, 是生萬象, 八卦甲子, 神機鬼藏。◇注:奇器者, 聖智也。陰陽相勝之行, 時昭乎進乎象矣。天垂象, 聖人則之, 推甲子, 畫八卦, 考蓍龜, 稽律曆, 則鬼神之情, 陰陽之理, 昭著乎象, 無不盡矣。八卦之象, 申而用之, 六十甲子, 轉而用之, 神出鬼入, 萬明一矣。
天發殺機, 龍蛇起陸;人發(機殺)[殺機], 天地反覆。◇注:按楚殺漢兵數萬, 大風杳冥, 晝晦, 有若天地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