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諸葛忠武侯文集自序
按《蜀志》本傳, 《諸葛氏集》目錄二十四篇, 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晉書.陳壽傳》, 壽撰蜀相《諸葛亮集》奏之, 即《蜀志》之二十四篇也。非獨裒其文, 並其言與事而亦載之。《隋志》、《諸葛亮集》二十五卷。《唐志》, 二十四卷。《中興書目》, 《亮集》十四卷, 後二卷錄傳及碑記, 其前十二篇, 章記頗多, 字數乃少。明王士騏集《武侯全書》二十卷;楊時偉以王書蕪累, 更撰《諸葛忠武全書》十卷, 亦無財擇。本朝朱璘輯《諸葛武侯集》二十卷, 遂寧張鵬翮之《忠武志》全襲之, 庸俗詩文, 盈汙篇牘, 侯之著作, 反多遺漏。張氏又增《白浮鳩》一篇, 乃吳人苦孫皓之暴而吟者, 亦混簡編, 其疏可知。澍搜采散逸, 較諸本增益倍蓰, 輯《文集》四卷, 《附錄》二卷, 別撰《諸葛故事》五卷, 都為十一卷, 而論之曰:
諸葛氏之相季漢也, 九州鼎沸, 尺土無階, 決策投眊, 式啟疆宇, 赤兌之日再中, 謹慎之懷彌固, 謂非伊、呂同儔而管、樂為伍哉!觀其討賊自劾, 北出南征, 將窮詐力於瘴癘之鄉, 脫赤子於豺貇之吻, 酋帥七禽, 祁山六出, 獲攝天威, 懿甘巾幗, 斯其將略何如邪!若乃託孤受寄, 忠藎篤棐, 主不疑偪, 下不忌傾, 吏革姦頑, 民安勞苦, 秤心無輕重之倚, 峻法泯秋毫之怨, 此賢愚鹹忘其身, 仇敵亦仰其治與!儻天心祚漢, 火井復然, 虎視龍驤, 吞吳並魏, (帛系)金刀之甲子, 拓玉壘之山川, 吾知禮樂可興, 刑法可措, 雖留侯之贊草創, 高密之翊中興, 亦難方茲籌策, 並乃宏規。何以渭濱之師未捷, 郭塢之星遽隕, 黃皓媚子, 箕舌遂張, 譙周老臣, 降表斯送, 豈非數哉!彼崔浩纖生, 笑其委棄荊州, 退入巴、蜀。誘奪劉璋, 偽連孫氏, 守窮崎嶇之地, 僭號邊陲之間, 可與趙佗為偶, 難與蕭、曹為亞;是乃莠言, 不足置辯矣。昔司空張華謂李密曰:「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 故得簡而雅, 誥與凡人言, 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 言教是以碎耳。」嗚呼!韻忠武文者, 當以是求之。

答客問
予既纂《忠武侯集》成, 客有問者, 曰:「吾子(馬豈)慕諸葛, 萃薈遺文, 鹹有依據, 厥意良勤;而塗改陳書, 靡所回護, 毋亦過於勇決乎?予曰:「是固承祚之隱衷, 必賴後世更正者也。慨自炎精淪幽, 天光分耀, 昭烈宗系, 建國為漢, 帝制拓規, 當時詔誥盟誓, 大義炳然也。而平陽相委贊典午, 曲徇時情, 妄加蜀稱, 失其實矣。且改元頒曆, 緒紹正統, 乃儕諸南唐孱王, 貶損尊號, 尤為不倫。夫立言必正名, 名正斯言順, 以諸葛之解帶輸誠, 翊贊季興, 斥絕二邦, 有同芻狗, 而於對命陳詞, 呼所至尊, 輒曰先主, 恐非腷臆之所肯出也。故知易漢以蜀, 更帝曰主, 乃敵國之醜詞, 著作之虛錄也。昔劉知幾論《後漢.劉玄列傳》以為東觀秉筆, 容或諂於當時, 後來所修, 理宜刊革, 正此類也。宋蕭常祖習鑿齒之說, 改修《三國誌》, 為《續後漢書》十卷, 以帝蜀黜魏。元趙居信宗《資治通鑑綱目》之例, 撰《蜀漢本末》三卷, 以蜀漢為正統。郝經撰《後漢書》九十卷, 大旨與蕭常同;復作八錄, 以補陳《誌》闕略。謝陞撰《季漢書》五十六卷, 紀劉氏為漢, 列吳、魏於世家。是曩來通亮之儒, 皆用訾詬, 而常璩反沿西充之志, 裴松竟無糾駁之文, 未免檮昧, 不察阿枉矣。顧炎武曰:「今之君子, 既非曹氏、司馬之臣, 不當稱昭烈為先主。」而姚燧曾以朱仲晦書帝禪以後主為舜, 是即予稱漢稱帝, 改陳氏之恉也。

諸葛亮傳
諸葛亮字孔明, 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 字君貢, 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 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 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 往依之。玄卒, 亮躬畊隴畝, 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 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 臥龍也, 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 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 姦臣竊命, 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義於天下, 而智術淺短, 遂用猖蹶, 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 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 豪傑並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 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 以弱為強者, 非惟天時, 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 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 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 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 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 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 信義著於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益, 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好孫權, 內脩政理;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 則霸業可成, 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劉表長子琦, 亦深器亮。表受後妻之言, 愛少子琮, 不悅於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 亮輒拒塞, 未與處畫。琦乃將亮遊觀後園, 共上高樓, 飲宴之間, 令人去梯, 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 下不至地, 言出子口, 入於吾耳, 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 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 陰規出計。會黃祖死, 得出, 遂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 琮聞曹公來征, 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 率其眾南行, 亮與徐庶並從, 為曹公所追破, 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 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 方寸亂矣, 無益於事, 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先主至於夏口, 亮曰:「事急矣,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時權擁軍在柴桑, 觀望成敗,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 將軍起兵據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 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 略已平矣, 遂破荊州, 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 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 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 何不案兵束甲, 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 而內懷猶豫之計, 事急而不斷, 禍至無日矣!」權曰:「苟如君言, 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 齊之壯士耳, 猶守義不辱, 況劉豫州王室之冑, 英才蓋世, 眾士慕仰, 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 此乃天也, 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 受制於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然豫州新敗之後, 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 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 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 遠來疲弊, 聞追豫州, 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 此所謂『彊弩之末, 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 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 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 偪兵勢耳, 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 與豫州協規同力, 破操軍必矣。操軍破, 必北還, 如此則荊、吳之勢彊, 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 在於今日。」權大悅, 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 隨亮詣先主, 並力拒曹公。曹公敗於赤壁, 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 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 調其賦稅, 以充軍實。
建安十六年, 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 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 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泝江, 分定郡縣, 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 以亮為軍師將軍, 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 亮常鎮守成都, 足食足兵。二十六年, 羣下勸先主稱尊號, 先主未許, 亮說曰:「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 世祖辭讓, 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 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 士大夫各歸求主, 無為從公也。』世祖感純言深至, 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 天下無主, 大王劉氏苗族, 紹世而起, 今即帝位, 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 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先主於是即帝位, 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 奉承大統, 兢兢業業, 不敢康寧, 思靖百姓, 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 無怠輔朕之闕, 助宣重光, 以照明天下, 君其勖哉!」亮以丞相錄尚書事, 假節。張飛卒後, 領司隸校尉。
章武三年春, 先主於永安病篤, 召亮於成都, 屬以後事,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 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建興元年, 封亮武鄉侯, 開府治事。頃之, 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 鹹決於亮。南中諸郡, 並皆叛亂, 亮以新遭大喪, 故未便加兵, 且遣使聘吳, 因結和親, 遂為與國。
三年春, 亮率眾南征, 其秋悉平。軍資所出, 國以富饒, 乃治戎講武, 以俟大舉。五年, 率諸軍北駐漢中, 臨發, 上疏, ……遂行, 屯於沔陽。
六年春, 揚聲由斜穀道取郿, 使趙云、鄧芝為疑軍, 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明,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 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 命張郃拒亮, 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 舉動失宜, 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 還於漢中, 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 叨竊非據, 親秉旄鉞以厲三軍, 不能訓章明法, 臨事而懼, 至有街亭違命之闕, 箕穀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闇, 春秋責帥, 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 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 行丞相事, 所總統如前。
, 亮復出散關, 圍陳倉, 曹真拒之, 亮糧盡而還。魏將王雙率騎追亮, 亮與戰, 破之, 斬雙。七年,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 亮自出至建威, 淮退還, 遂平二郡。詔策亮曰:「街亭之役, 咎由馬謖, 而君引愆, 深自貶抑, 重違君意, 聽順所守。前年燿師, 馘斬王雙;今歲爰征, 郭淮遁走;降集氐、羌, 興復二郡, 威鎮兇暴, 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 元惡未梟, 君受大任, 幹國之重, 而久自挹損, 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 君其勿辭。」
九年, 亮復出祁山, 以木牛運, 糧盡退軍, 與魏將張郃交戰, 射殺郃。十二年春, 亮悉大眾由斜穀出, 以流馬運, 據武功五丈原, 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 使己志不申, 是以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 而百姓安堵, 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 亮疾病, 卒於軍, 時年五十四。及軍退, 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 曰:「天下奇才也!」
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 因山為墳, 塚足容棺, 斂以時服, 不須器物。詔策曰:「惟君體資文武, 明叡篤誠, 受遺託孤, 匡輔朕躬, 繼絕興微, 志存靖亂;爰整六師, 無歲不征, 神武赫然, 威鎮八荒, 將建殊功於季漢, 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 事臨垂克, 遘疾隕喪!朕用傷悼, 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 紀行命諡, 所以光昭將來, 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 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 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 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 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頃, 子弟衣食, 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 無別調度, 隨身衣食, 悉仰於官, 不別治生, 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 不使內有餘帛, 外有贏財, 以負陛下。」及卒, 如其所言。
亮性長於巧思, 損益連弩, 木牛流馬, 皆出其意;推演兵法, 作八陳圖, 鹹得其要云。亮言教書奏多可觀, 別為一集。
景耀六年春, 詔為亮立廟於沔陽。秋, 魏鎮西將軍鍾會征蜀, 至漢川, 祭亮之廟, 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亮弟均, 官至長水校尉。亮子瞻, 嗣爵。
評曰:諸葛亮之為相國也, 撫百姓, 示儀軌, 約官職, 從權制, 開誠心, 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 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 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 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 物理其本, 循名責實, 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 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 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三國志》卷三十五《蜀志》。〉

臣壽等言:臣前在著作郎, 侍中領中書監濟北侯臣荀勖、中書令關內侯臣和嶠奏, 使臣定故蜀丞相諸葛亮故事。亮毗佐危國, 負阻不賓, 然猶存錄其言, 恥善有遺, 誠是大晉光明至德, 澤被無疆, 自古以來, 未之有倫也。輒刪除複重, 隨類相從, 凡為二十四篇, 篇名如右。
亮少有逸羣之才, 英霸之器, 身長八尺, 容貌甚偉, 時人異焉。遭漢末擾亂, 隨叔父玄避難荊州, 躬耕於野, 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 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 遂解帶寫誠, 厚相結納。及魏武帝南征荊州, 劉琮舉州委質, 而備失勢眾寡, 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 乃建奇策, 身使孫權, 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 又覩亮奇雅, 甚敬重之, 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 大破其軍, 乘勝克捷, 江南悉平。後備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 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 拜亮為丞相, 錄尚書事。及備殂沒, 嗣子幼弱, 事無巨細, 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 內平南越, 立法施度, 整理戎旅, 工械技巧, 物究其極, 科教嚴明, 賞罰必信, 無惡不懲, 無善不顯, 至於吏不容奸, 人懷自厲, 道不拾遺, 彊不侵弱, 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 亮之素志, 進欲龍驤虎視, 苞括四海, 退欲跨陵邊疆, 震蕩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 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 是以用兵不戢, 屢耀其武。然亮才, 於治戎為長, 奇謀為短, 理民之幹, 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 或值人傑, 加眾寡不侔, 攻守異體, 故雖連年動眾, 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 管仲舉王子城父, 皆忖己之長, 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 抑亦管、蕭之亞匹也, 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 故使功業陵遲, 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 不可以智力爭也。
青龍二年春, 亮帥眾出武功, 分兵屯田, 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 黎庶追思, 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 咨述亮者, 言猶在耳, 雖《甘棠》之詠召公, 鄭人之歌子產, 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 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 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 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 周公聖人也, 考之尚書, 咎繇之謨略而雅, 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 周公與羣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 盡眾人凡士, 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 皆經事綜物, 公誠之心, 形于文墨, 足以知其人之意理, 而有補於當世。
伏惟陛下邁蹤古聖, 蕩然無忌, 故雖敵國誹謗之言, 鹹肆其辭而無所革諱, 所以明大通之道也。謹錄寫上詣著作。臣壽誠惶誠恐, 頓首頓首, 死罪死罪。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 平陽侯相臣陳壽上。

諸葛氏集目錄
開府作牧第一
權制第二
南征第三
北出第四
計算第五
訓厲第六
綜覈上第七
綜覈下第八
雜言上第九
雜言下第十
貴和第十一
兵要第十二
傳運第十三
與孫權書第十四
與諸葛瑾書第十五
與孟達書第十六
廢李平第十七
法檢上第十八
法檢下第十九
科令上第二十
科令下第二十一
軍令上第二十二
軍令中第二十三
軍令下第二十四
右二十四篇, 凡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三國志》卷二十五《蜀志》。〉
【【〈澍案︰陳壽《進集表》有云︰「刪除複重, 以類相從。」知二十四篇乃是總目, 其詔、表、疏、議、書、敎、戒、令、論、記、碑、牋, 各以事類相附, 不以文體次比也。常璩《華陽志》紀《開府作牧》, 多言用人, 則《與杜微書》、《答蔣琬敎》、《獎姚伷敎》、《稱吳濟敎》等文, 宜在《開府作牧篇》。《絕盟好議》、《正議》、《答法正書》、《答惜赦書》等文, 宜在《權制篇》。《南征詔》、《南征敎》、《薦呂凱表》、《諭諫書》等文, 宜在《南征篇》。《爲後帝伐魏詔》、《出師表》、《祁山表》、《街亭自貶疏》等文, 宜在《北出篇》。《草廬對》、《上先帝書》、《上事表》、《與步騭書》、《漢嘉金書》等文, 宜在《計算篇》。《八務》、《七戒》、《六恐》、《五懼》、《誡子》、《誡外生》等文, 宜在《訓厲篇》。《與李嚴書》、《與李豐敎》、《與張裔書》、《與張裔蔣琬論姜維》二書、《黜來敏敎》等文, 宜在《綜覈篇》。《梁哺吟》、《論前漢事》、《論諸子》、《論讓奪》、《朝發南鄭箋》、《師徒遠涉帖》、《司馬季主碑》等文, 宜在《雜言篇》。《甘戚論》、《勸將士勤攻記闕敎》、《與羣下敎》、與《參軍掾屬敎》等文, 宜在《貴和篇》。《兵要》今存十則。《木牛流馬法》、《歲運蓬旅簟敎》等文, 宜在《轉運篇》。《與孫權書》, 今存二篇。《與諸葛瑾書》, 今存九篇。《與孟達書》, 今存二篇。《與蔣琬董允論李嚴書》、《公文上尚書》、《彈李平》二表等文, 宜在《廢李平篇》。《上言追尊甘夫人爲昭烈皇后》、《作斧敎》、《作匕首敎》、《作鋼鎧敎》等文, 宜在《法檢篇》。《賊騎來敎》、《步軍敎》等文, 宜在《科令篇》。《軍令》, 今存十五則。其餘有不能縷分幷入者, 未知係陳刪芟, 抑仍在二十四篇之內, 莫得其審矣。又按羣下上先帝爲漢中王文, 係李朝造, 先帝卽位昭告上下神祇文, 係劉巴作, 他本皆入侯集, 今刪之。】

諸葛亮著作考
諸葛亮漢書音一卷
唐書藝文志: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又音一卷。
通志藝文略:漢書音一卷, 諸葛亮撰。
高似孫史略:漢書諸葛亮音一卷。
案:張澍輯諸葛亮集目錄云:澍案隋書經籍志:漢書音一卷, 蜀丞相諸葛亮撰。亦見唐志。又故事作篇亦云。然今檢隋志真無此文。疑合論前漢事為一篇, 而隋志遺之。

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隋書經籍志正史類:論前漢事一卷, 蜀丞相諸葛亮撰。
唐藝文志正史類:諸葛亮論前漢事一卷。
張澍輯諸葛亮集目錄曰:澍案:陳壽進集表有云:「刪除複重, 以類相從。」知二十四篇者, 乃是總目。其詔、表﹑疏﹑議﹑書﹑教﹑戒﹑令﹑論﹑記﹑碑﹑箋, 各以事類相附, 不以文體代比也。梁甫吟﹑論前漢事等文, 宜在雜言篇。又曰:「論前漢事, 隋志一卷, 亦見唐志, 今存論光武一篇。

案:本傳出師表有曰:「親賢臣, 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此數語, 似此一書之大旨, 其殆與昭烈所論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