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卷一 (諸葛篇)

左丘明《世本》:瞻葛氏, 宋景公有大夫瞻葛祁, 其後齊人語訛, 以瞻葛爲諸葛。賈執《英賢錄》:瞻葛氏, 有熊氏之後。應劭《風俗通》秦末有葛嬰, 爲陳涉將軍, 有功而誅。漢文帝追錄, 封其孫諸縣侯, 因以爲氏焉。【澍案:《三國志》注引作因幷氏焉"。】韋曜《吳書》:其先葛氏, 本琅邪諸縣人, 後徙陽都。

陽都先有姓葛者, 時人謂之諸葛, 因以爲氏。范蔚宗《後漢書》:諸葛豐字少季, 琅邪人也。以明經爲郡文學, 名特立剛直。貢禹爲御史大夫,

除豐爲屬, 舉侍御史。元帝擢爲司隸校尉, 刺舉無所避, 京師爲之語曰:間何闊, 逢諸葛。"上嘉其節, 加豐秩光祿大夫。時, 侍中許章以外屬貴幸, 奢淫不奉法度, 賓客犯事, 與章相連。豐案劾章, 欲奉其事, 適逢許侍中私出, 豐駐車舉節詔章曰:下!"欲收之。章迫窘, 馳車去, 豐追之。許侍中因得入宮門, 自歸上。豐亦上奏, 於是收豐節。司隸去節自豐始。豐上書謝曰:臣豐駑怯, 文不足以勸善, 武不足以執邪。陛下不量臣能否, 拜爲司隸校尉, 未有以自效, 複秩臣爲光祿大夫, 官尊責重, 非臣所當處也。又迫年歲衰暮, 常恐卒填溝渠, 無以報厚德, 使論議士譏臣無補, 長獲素餐之名。故常願捐一旦之命, 不待時而斷奸臣之首, 懸於都市, 編書其罪, 使四方明知爲惡之罰, 然後卻就斧鉞之誅, 誠臣所甘心也。夫以布衣之士, 尚猶有刎頸之交, 今以四海之大, 曾無伏節死誼之臣, 率盡苟合取容, 阿黨相爲, 念私門之利, 忘國家之政。邪穢濁混之氣上感於天, 是以災變數見, 百姓困乏。此臣下不忠之效也, 臣誠恥之亡已。凡人情莫不欲安存而惡危亡, 然忠臣直士不避患害者, 誠爲君也。今陛下天覆地載, 物無不容, 使尚書令堯賜臣豐書曰:`夫司隸者刺舉不法, 善善惡惡, 非得顓之也。勉處中和, 順經術意。'恩深德厚, 臣豐頓首幸甚。臣竊不勝憤懣, 願賜清宴, 唯陛下裁幸。"上不許。是後, 所言益不用, 豐複上書言:臣聞伯奇孝而棄於親, 子胥忠而誅於君, 隱公慈而殺于弟, 叔武弟而殺于兄。夫以四子之行, 屈平之材, 然猶不能自顯而被刑戮, 豈不足以觀哉!使臣殺身以安國, 蒙誅以顯君, 臣誠願之。獨恐未有云補, 而爲衆邪所排, 令讒夫得遂, 正直之路雍塞, 忠臣沮心, 智士杜口, 此愚臣之所懼也。"豐以春夏系治人, 在位多言其短。上徙豐爲城門校尉, 豐上書告光祿勛周堪、光祿大夫張猛。上不直豐, 乃制詔禦史:城門校尉豐, 前與光祿勛堪、光祿大夫猛在朝之時, 數稱言堪、猛之美。豐前爲司隸校尉, 不順四時, 修法度, 專作苛暴, 以獲虛威, 朕不忍下吏, 以爲城門校尉。不內省諸己。而反怨堪、猛, 以求報舉, 告案無證之辭, 暴揚難驗之罪, 毀譽恣意, 不顧前言, 不信之大者也。朕憐豐之耆老, 不忍加刑, 其免爲庶人。"終於家。

《吳志》:諸葛瑾字子瑜, 琅邪陽都人也。漢末避亂江東。值孫策卒, 孫權姊婿曲阿弘咨見而異之, 薦之於權, 與魯肅等幷見賓待, 後爲權長史, 轉中司馬。建安二十年, 權遣瑾使蜀通好劉備, 與其弟亮俱公會相見, 退無私面。與權談說諫喻, 未嘗切愕, 微見風彩, 粗陳指歸, 如有未合, 則舍而及他, 徐複讬事造端, 以物類相求, 於是權意往往而釋。吳郡太守朱治, 權舉將也, 權曾有以望之, 而素加敬, 難自詰讓, 忿忿不解。瑾揣知其故, 而不敢顯陳, 乃乞以意私自問, 遂於權前爲書, 泛論物理, 因以己心遙往忖度之。畢, 以呈權, 權喜, 笑曰:孤意解矣。顔氏之德, 使人加親, 豈謂此邪?"權又怪校尉殷模, 罪至不測。群下多爲之言, 權怒益甚, 與相反覆, 惟瑾默然, 權曰:子瑜何獨不言?"瑾避席曰: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傾覆, 生類殄盡。棄墳墓, 攜老弱, 披草萊, 歸聖化, 在流隸之中, 蒙生成之福, 不能躬相督厲, 陳答萬一, 至令模孤負恩惠, 自陷罪戾。臣謝過不暇, 誠不敢有言。"權聞之愴然, 乃曰:特爲君赦之。"後從討關羽, 封宣城侯, 以綏南將軍代呂蒙領南郡太守, 住公安。劉備東伐吳, 吳王求和, 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 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 危害關羽, 怨深禍大, 不宜答和, 此用心於小, 未留意於大者也。試爲陛下論其輕重, 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 蹔省瑾言者, 計可立決, 不復咨之於群後也。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俱應仇疾, 誰當先後?若審此數, 易於反掌。"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 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 子瑜之不負孤, 猶孤之不負子瑜也。"黃武元年, 遷左將軍, 督公安, 假節, 封宛陵侯。虞翻以狂直流徙, 惟瑾屢爲之說。翻與所親書曰:諸葛敦仁, 則天活物, 比蒙清論, 有以保分。惡積罪深, 見忌殷重, 雖有祁老之救, 德無羊舌, 解釋難冀也。"瑾爲人有容貌思度, 於時服其弘雅。權亦重之, 大事咨訪。又別咨瑾曰:近得伯言表, 以爲曹丕已死, 毒亂之民, 當望旌瓦解, 而更靜然。聞皆選用忠良, 寬刑罰, 布恩惠, 薄賦省役, 以悅民心, 其患更深於操時。孤以爲不然。操之所行, 其惟殺伐小爲過差, 及離間人骨肉, 以爲酷耳。至於禦將, 自古少有。丕之於操, 萬不及也。今睿之不如丕, 猶丕不如操也。其所以務崇小惠, 必以其父新死, 自度衰微, 恐困苦之民一朝崩沮, 故強屈曲以求民心, 欲以自安住耳, 寧是興隆之漸邪!聞任陳長文、曹子丹輩, 或文人諸生, 或宗室戚臣, 寧能禦雄才虎將以制天下乎?夫威柄不專, 則其事乖錯, 如昔張耳、陳餘, 非不敦睦, 至於秉勢, 自還相賊, 乃事理使然也。

又長文之徒, 昔所以能守善者, 以操笮其頭, 畏操威嚴, 故竭心盡意, 不敢爲非耳。逮丕繼業, 年已長大, 承操之後, 以恩情加之, 用能感義。今睿幼弱, 隨人東西, 此曹等輩, 必當因此弄巧行態, 阿党比周, 各助所附。如此之日, 奸讒幷起, 更相陷懟, 轉成嫌貳。一爾已往, 群下爭利, 主幼不禦, 其爲敗也焉得久乎?所以知其然者, 自古至今, 安有四五人把持刑柄, 而不離刺轉相蹄齧者也!強當陵弱, 弱當求援, 此亂亡之道也。子瑜, 卿但側耳聽之, 伯言常長於計校, 恐此一事小短也。"權稱尊號, 拜大將軍、左都護, 領豫州牧。及呂壹誅, 權又有詔切磋瑾等, 語在權傳。瑾輒因事以答, 辭順理正。瑾子恪, 名盛當世, 權深器異之;然瑾常嫌之, 謂非保家之子, 每以憂戚。赤烏四年, 年六十八卒, 遺命令素棺斂以時服, 事從省約。恪已自封侯, 故弟融襲爵, 攝兵業駐公安, 部曲吏士親附之。疆外無事, 秋冬則射獵講武, 春夏則延賓高會, 休吏假卒, 或不遠千里而造焉。每會輒曆問賓客, 各言其能, 乃合榻促席, 量敵選對, 或有博弈, 或有摴蒱, 投壺弓彈, 部別類分, 於是甘果繼進, 清酒徐行, 融周流觀覽, 終日不倦。融父兄質素, 雖在軍旅, 身無采飾;而融錦罽文綉, 獨爲奢綺。孫權薨, 徙奮威將軍。後恪征淮南, 假融節, 令引軍入沔, 以擊西兵。恪既誅, 遣無難督施寬就將軍施績、孫壹、全熙等取融。融卒聞兵士至, 惶懼猶豫, 不能決計, 兵到圍城, 飲藥而死, 三子皆伏誅。

韋曜《吳書》曰:瑾少遊京師, 治毛詩、尚書、左氏春秋。遭母憂, 居喪至孝, 事繼母恭謹, 甚得人子之道。

虞溥《江表傳》曰:瑾之在南郡, 人有密讒瑾者。此語頗流聞於外, 陸遜表保明瑾無此, 宜以散其意。權報曰:子瑜與孤從事積年, 恩如骨肉, 深相明究, 其爲人非道不行, 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 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産, 且弟隨兄, 于義爲順, 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 孤當以書解玄德, 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 委質定分, 義無二心。弟之不留, 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豈當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 即封示子瑜, 幷手筆與子瑜, 即得其報, 論天下君臣大節, 一定之分。孤與子瑜, 可謂神交, 非外言所間也。知卿意至, 輒封來表, 以示子瑜, 使知卿意。"

張勃《吳錄》曰:曹真、夏侯尚等圍朱然于江陵, 又分據中州, 瑾以大兵爲之救援。瑾性弘緩, 推道理, 任計畫, 無應卒倚伏之術, 兵久不解, 權以此望之。及春水生, 潘璋等作水城於上流, 瑾進攻浮橋, 真等退走。雖無大勛, 亦以全師保境爲功。

《吳書》曰:初, 瑾爲大將軍, 而弟亮爲蜀丞相, 二子恪、融皆典戎馬, 督領將帥, 族弟誕又顯名于魏, 一門三方爲冠蓋, 天下榮之。謹才略雖不及弟, 而德行尤純。妻死不改娶, 有所愛妾, 生子不舉, 其篤慎皆如此。

《吳志》:諸葛恪字元遜, 瑾長子也。少知名。弱冠拜騎都尉, 與顧譚、張休等侍太子登講論道藝, 幷爲賓友。從中庶子轉爲左輔都尉。恪父瑾面長似驢, 孫權大會群臣, 使人牽一驢入, 長檢其面, 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筆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續其下曰之驢。"舉坐歡笑, 乃以驢賜恪。他日複見, 權問恪曰:卿父與叔父孰賢?"對曰:臣父爲優。"權問其故, 對曰:臣父知所事, 叔父不知, 以是爲優。"權又大噱。命恪行酒, 至張昭前, 昭先有酒色, 不肯飲, 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曰:卿其能令張公辭屈, 乃當飲之耳。"恪難昭曰:昔師尚父九十, 秉旄仗鉞, 猶未告老也。今軍旅之事, 將軍在後, 酒食之事, 將軍在先, 何謂不養老也?"昭卒無辭, 遂爲盡爵。後蜀使至, 群臣幷會, 權謂使曰:此諸葛恪雅好騎乘, 還告丞相, 爲致好馬。"恪因下謝, 權曰:馬未至而謝何也?"恪對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廄, 今有恩詔, 馬必至也, 安敢不謝?"恪之才捷, 皆此類也。權甚異之, 欲試以事, 令守節度。節度掌軍糧谷, 文書繁猥, 非其好也。恪以丹楊山險, 民多果勁, 雖前發兵, 徒得外縣平民而已, 其餘深遠, 莫能禽盡, 屢自求乞爲官出之, 三年可得甲士四萬。衆議鹹以丹楊地勢險阻, 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鄰接, 周旋數千里, 山谷萬重, 其幽邃民人, 未嘗入城邑, 對長吏, 皆仗兵野逸, 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惡, 鹹共逃竄。山出銅鐵, 自鑄甲兵。俗好武習戰, 高尚氣力, 其升山赴險, 抵突叢棘, 若魚之走淵, 猿狖之騰木也。時觀間隙, 出爲寇盜, 每致兵征伐, 尋其窟藏。其戰則至, 敗則鳥竄, 自前世以來, 不能羈也。皆以爲難。恪父瑾聞之, 亦以事終不逮, 嘆曰;恪不大興吾家, 將大赤吾族也。"恪盛陳其必捷。權拜恪撫越將軍, 領丹楊太守, 授棨戟武騎三百。拜畢, 命恪備威儀, 作鼓吹, 導引歸家, 時年三十二。恪到府, 乃移書四郡屬城長吏, 令各保其疆界, 明立部伍, 其從化平民, 悉令屯居。乃分內諸將, 羅兵幽阻, 但繕籓籬, 不與交鋒, 候其穀稼將熟, 輒縱兵芟刈, 使無遺種。舊穀既盡, 新田不收, 平民屯居, 略無所入, 於是山民饑窮, 漸出降首。恪乃複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 皆當撫慰, 徙出外縣, 不得嫌疑, 有所執拘。"臼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 遺舊惡民, 困迫暫出, 內圖叛逆, 伉縛送(言)府。恪以伉違教, 遂斬以徇, 以狀表上。民聞伉坐執人被戮, 知官惟欲出之而已, 於是老幼相攜而出, 歲期, 人數皆如本規。

恪自領萬人, 餘分給諸將。權嘉其功, 遣尚書僕射薛綜勞軍。綜先移恪等曰:山越恃阻, 不賓曆世, 緩則首鼠, 急則狼顧。皇帝赫然, 命將西征, 神策內授, 武師外震。兵不染鍔, 甲不沾汗。元惡既梟, 種黨歸義, 蕩滌山藪, 獻戎十萬。野無遺寇, 邑罔殘奸。既埽凶慝, 又充軍用。藜稂莠, 化爲善草。魑魅魍魎, 更成虎士。雖實國家威靈之所加, 亦信元帥臨履之所致也。雖詩美執訊, 易嘉折首, 周之方、召, 漢之衛、霍, 豈足以談?功軼古人, 勛超前世。主上歡然, 遙用嘆息。感四牡之遺典, 思飲至之舊章。故遣中台近官, 迎致犒賜, 以旌茂功, 以慰劬勞。"拜恪威北將軍, 封都鄉侯。恪乞率衆佃廬江、皖口, 因輕兵襲舒, 掩得其民而還。複遠遣斥候, 觀相徑要, 欲圖壽春, 權以爲不可。赤烏中, 魏司馬宣王謀欲攻恪, 權方發兵應之, 望氣者以爲不利, 於是徙恪屯于柴桑。與丞相陸遜書曰:楊敬叔傳述清論, 以爲方今人物雕盡, 守德業者不能複幾, 宜相左右, 更爲輔車, 上熙國事, 下相珍惜。又疾世俗好相謗毀, 使已成之器, 中有損累;將進之徒, 意不歡笑。聞此喟然, 誠獨擊節。愚以爲君子不求備於一人, 自孔氏門徒大數三千, 其見異者七十二人, 至於子張、子路、子貢等七十之徒, 亞聖之德, 然猶各有所短, 師辟由喭, 賜不受命, 豈況下此而無所闕?且仲尼不以數子之不備而引以爲友, 不以人所短棄其所長也。加以當今取士, 宜寬于往古, 何者?時務從橫, 而善人單少, 國家職司, 常苦不充。苟令性不邪惡, 志在陳力, 便可獎就, 騁其所任。若於小小宜適, 私行不足, 皆宜闊略, 不足縷責。且士誠不可纖論苛克, 苛克則彼賢聖猶將不全, 況其出入者邪?故曰以道望人則難, 以人望人則易, 賢愚可知。自漢末以來, 中國士大夫如許子將輩, 所以更相謗訕, 或至於禍, 原其本起, 非爲大仇, 惟坐克己不能盡如禮, 而責人專以正義。夫己不如禮, 則人不服。責人以正義, 則人不堪。內不服其行, 外不堪其責, 則不得不相怨。相怨一生, 則小人得容其間。得容其間, 則三至之言, 浸潤之譖, 紛錯交至, 雖使至明至親者處之, 猶難以自定, 況己爲隙, 且未能明者乎?是故張、陳至於血刃, 蕭、朱不終其好, 本由於此而已。夫不舍小過, 纖微相責, 久乃至於家戶爲怨, 一國無複全行之士也。"恪知遜以此嫌己, 故遂廣其理而贊其旨也。會遜卒, 恪遷大將軍, 假節, 駐武昌, 代遜領荊州事。久之, 權不豫, 而太子少, 乃徵恪以大將軍領太子太傅, 中書令孫弘領少傅。權疾困, 召恪、弘及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 屬以後事。翌日, 權薨。弘素與恪不平, 懼爲恪所治, 秘權死問, 欲矯詔除恪。峻以告恪, 恪請弘咨事, 於坐中誅之, 乃發喪制服。與弟公安督融書曰:今月十六日乙未, 大行皇帝委棄萬國, 群下大小, 莫不傷悼。至吾父子兄弟, 幷受殊恩, 非徒凡庸之隸, 是以悲慟, 肝心圮裂。皇太子以丁酉踐尊號, 哀喜交幷, 不知所措。吾身受顧命, 輔相幼主, 竊自揆度, 才非博陸而受姬公負圖之讬, 懼忝丞相輔漢之效, 恐損先帝委付之明, 是以憂慚惶惶, 所慮萬端。且民惡其上, 動見瞻觀, 何時易哉?今以頑鈍之姿, 處保傅之位, 艱多智寡, 任重謀淺, 誰爲唇齒?近漢之世, 燕、蓋交遘, 有上官之變, 以身值此, 何敢怡豫邪?又弟所在, 與賊犬牙相錯, 當於今時整頓軍具, 率厲將士, 警備過常, 念出萬死, 無顧一生, 以報朝廷, 無忝爾先。又諸將備守各有境界, 猶恐賊虜聞諱, 恣睢寇竊。邊邑諸曹, 已別下約敕, 所部督將, 不得妄委所戍, 徑來奔赴。雖懷愴怛不忍之心, 公義奪私, 伯禽服戎, 若苟違戾, 非徒小故。以親正疏, 古人明戒也。"恪更拜太傅。於是罷視聽, 息校官, 原逋責, 除關稅, 事崇恩澤, 衆莫不悅。恪每出入, 百姓延頸, 思見其狀。初, 權黃龍元年遷都建業, 二年築東興堤遏湖水。後征淮南, 敗以內船, 由是廢不復修。恪以建興元年十月會衆於東興, 更作大堤, 左右結山俠築兩城, 各留千人, 使全端、留略守之, 引軍而還。魏以吳軍入其疆土, 恥於受侮, 命大將胡遵、諸葛誕等率衆七萬, 欲攻圍兩塢, 圖壞堤遏。恪興軍四萬, 晨夜赴救。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 陳於堤上, 分兵攻兩城。城在高峻, 不可卒拔。恪遣將軍留贊、呂據、唐咨、丁奉爲前部。時天寒雪, 魏諸將會飲, 見贊等兵少, 而解置鎧甲, 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 倮身緣遏, 大笑之, 不即嚴兵。兵得上, 便鼓噪亂斫。魏軍驚擾散走, 爭渡浮橋, 橋壞絕, 自投于水, 更相蹈藉。樂安太守桓嘉等同時幷沒, 死者數萬。故叛將韓綜爲魏前軍督, 亦斬之。獲車乘牛馬驢騾各數千, 資器山積, 振旅而歸。進封恪陽都侯, 加荊揚州牧, 督中外諸軍事, 賜金一百斤, 馬二百匹, 繒布各萬匹。恪遂有輕敵之心, 以十二月戰克, 明年春, 複欲出軍。諸大臣以爲數出罷勞, 同辭諫恪, 恪不聽。中散大夫蔣延或以固爭, 扶出。恪乃著論諭衆意曰:夫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王者不務兼幷天下而欲垂祚後世, 古今未之有也。昔戰國之時, 諸侯自恃兵強地廣, 互有救援, 謂此足以傳世, 人莫能危。恣情從懷, 憚於勞苦, 使秦漸得自大, 遂以幷之, 此既然矣。近者劉景升在荊州, 有衆十萬, 財穀如山, 不及曹操尚微, 與之力競, 坐觀其強大, 吞滅諸袁。北方都定之後, 操率三十萬衆來向荊州, 當時雖有智者, 不能複爲畫計, 於是景升兒子, 交臂請降, 遂爲囚虜。

凡敵國欲相吞, 即仇仇欲相除也。有仇而長之, 禍不在己, 則在後人, 不可不爲遠慮也。昔伍子胥曰:`越十年生聚, 十年教訓, 二十年之外, 吳其爲沼乎!'夫差自恃強大, 聞此邈然, 是以誅子胥而無備越之心, 至於臨敗悔之, 豈有及乎?越小於吳, 尚爲吳禍, 況其強大者邪?昔秦但得關西耳, 尚以幷吞六國, 今賊皆得秦、趙、韓、魏、燕、齊九州之地, 地悉戎馬之鄉, 士林之藪。今以魏比古之秦, 土地數倍;以吳與蜀比古六國, 不能半之。然今所以能敵之, 但以操時兵衆, 於今適盡, 而後生者未悉長大, 正是賊衰少未盛之時。加司馬懿先誅王淩, 續自隕斃, 其子幼弱, 而專彼大任, 雖有智計之士, 未得施用。當今伐之, 是其厄會。聖人急於趨時, 誠謂今日。若順衆人之情, 懷偷安之計, 以爲長江之險可以傳世, 不論魏之終始, 而以今日遂輕其後, 此吾所以長嘆息者也。自(本)以來, 務在産育, 今者賊民歲月繁滋, 但以尚小, 未可得用耳。若複十數年後, 其衆必倍於今, 而國家勁兵之地, 皆已空盡, 唯有此見衆可以定事。若不早用之, 端坐使老, 複十數年, 略當損半, 而見子弟數不足言。若賊衆一倍, 而我兵損半, 雖複使伊、管圖之, 未可如何。今不達遠慮者, 必以此言爲迂。夫禍難未至而豫憂慮, 此固衆人之所迂也。及於難至, 然後頓顙, 雖有智者, 又不能圖。此乃古今所病, 非獨一時。昔吳始以伍員爲迂, 故難至而不可救。劉景升不能慮十年之後, 故無以詒其子孫。今恪無具臣之才, 而受大吳蕭、霍之任, 智與衆同, 思不經遠, 若不及今日爲國斥境, 俯仰年老, 而仇敵更強, 欲刎頸謝責, 寧有補邪?今聞衆人或以百姓尚貧, 欲務間息, 此不知慮其大危, 而愛其小勤者也。昔漢祖幸已自有三秦之地, 何不閉關守險, 以自娛樂, 空出攻楚, 身被創痍, 介胄生蟣虱, 將士厭困苦, 豈甘鋒刃而忘安寧哉?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每覽荊邯說公孫述以進取之圖, 近見家叔父表陳與賊爭競之計, 未嘗不喟然嘆息也。夙夜反側, 所慮如此, 故聊疏愚言, 以達二三君子之末。若一朝隕歿, 志畫不立, 貴令來世知我所憂, 可思於後。"衆皆以恪此論欲必爲之辭, 然莫敢複難。丹楊太守聶友素與恪善, 書諫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東關之計, 計未施行。今公輔贊大業, 成先帝之志, 寇遠自送, 將士憑賴威德, 出身用命, 一旦有非常之功, 豈非宗廟神靈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養銳, 觀釁而動。今乘此勢, 欲複大出, 天時未可。而苟任盛意, 私心以爲不安。"恪題論後, 爲書答友曰:足下雖有自然之理, 然未見大數。熟省此論, 可以開悟矣。"於是違衆出軍, 大發州郡二十萬衆, 百姓騷動, 始失人心。恪意欲曜威淮南, 驅略民人, 而諸將或難之曰:今引軍深入, 疆埸之民, 必相率遠遁, 恐兵勞而功少, 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 救必至, 至而圖之, 乃可大獲。"恪從其計, 回軍還圍新城。攻守連月, 城不拔。士卒疲勞, 因暑飲水, 泄下流腫, 病者大半, 死傷塗地。諸營吏日白病者多, 恪以爲詐, 欲斬之, 自是莫敢言。恪內惟失計, 而恥城不下, 忿形於色。將軍朱異有所是非, 恪怒, 立奪其兵。都尉蔡林數陳軍計, 恪不能用, 策馬奔魏。魏知戰士罷病, 乃進救兵。恪引軍而去。士卒傷病, 流曳道路, 或頓僕坑壑, 或見略獲, 存亡忿痛, 大小呼嗟。而恪晏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 圖起田於潯陽, 詔召相銜, 徐乃旋師。由此衆庶失望, 而怨黷興矣。秋八月軍還, 陳兵導從, 歸入府館。即召中書令孫嘿, 厲聲謂曰:卿等何敢妄數作詔?"嘿惶懼辭出, 因病還家。恪征行之後, 曹所奏署令長職司, 一罷更選, 愈治威嚴, 多所罪責, 當進見者, 無不竦息。又改易宿衛, 用其親近, 複敕兵嚴, 欲向青、徐。孫峻因民之多怨, 衆之所嫌, 構恪欲爲變, 與亮謀, 置酒請恪。恪將見之夜, 精爽擾動, 通夕不寐。明將盥漱, 聞水腥臭, 侍者授衣, 衣服亦臭。恪怪其故, 易衣易水, 其臭如初, 意惆悵不悅。嚴畢趨出, 犬銜引其衣, 恪曰:犬不欲我行乎?"還坐, 頃刻乃複起, 犬又銜其衣, 恪令從者逐犬, 遂升車。初, 恪將征淮南, 有孝子著縗衣入其閣中, 從者白之, 令外詰問, 孝子曰:不自覺入。"時中外守備, 亦悉不見, 衆皆異之。出行之後, 所坐事屋棟中折。自新城出住東興, 有白虹見其船, 還拜蔣陵, 白虹複繞其車。及將見, 駐車宮門, 峻已伏兵於帷中, 恐恪不時入, 事泄, 自出見恪曰:使君若尊體不安, 自可須後, 峻當具白主上。"欲以嘗知恪。恪答曰:當自力入。"散騎常侍張約、朱恩等密書與恪曰:今日張設非常, 疑有他故。"恪省書而去。未出路門, 逢太常滕胤, 恪曰:卒腹痛, 不任入。"胤不知峻陰計, 謂恪曰:君自行旋未見, 今上置酒請君, 君已至門, 宜當力進。"恪躊躇而還, 劍履上殿, 謝亮, 還坐。設酒, 恪疑未飲, 峻因曰:使君病未善平, 當有常服藥酒, 自可取之。"恪意乃安, 別飲所賫酒。酒數行, 亮還內。峻起如厠, 解長衣, 著短服, 出曰:有詔收諸葛恪!"恪驚起, 拔劍未得, 而峻刀交下。張約從旁斫峻, 裁傷左手, 峻應手斫約, 斷右臂。武衛之士皆趨上殿, 峻云:所取者恪也, 今已死。"悉令複刃, 乃除地更飲。先是, 童謠曰:諸葛恪, 蘆葦單衣篾鈎落, 于何相求成子閣。"成子閣者, 反語石子岡也。建業南有長陵, 名曰石子岡, 葬者依焉。鈎落者, 校飾革帶, 世謂之鈎絡帶。恪果以葦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 投之於此岡。恪長子綽, 騎都尉, 以交關魯王事, 權遣付恪, 令更教誨, 恪鴆殺之。中子竦, 長水校尉。少子建, 步兵校尉。聞恪誅, 車載其母而走。峻遣騎督劉承追斬竦於白都。建得渡江, 欲北走魏, 行數十里, 爲追兵所逮。恪外甥都鄉侯張震及常侍朱恩等, 皆夷三族。初, 竦數諫恪, 恪不從, 常憂懼禍。及亡, 臨淮臧均表乞收葬恪曰:臣聞震雷電激, 不崇一朝, 大風沖發, 稀有極日, 然猶繼以云雨, 因以潤物, 是則天地之威, 不可經日浹辰, 帝王之怒, 不宜訖情盡意。臣以狂愚, 不知忌諱, 敢冒破滅之罪, 以邀風雨之會。伏念故太傅諸葛恪得承祖考風流之烈, 伯叔諸父遭漢祚盡, 九州鼎立, 分讬三方, 幷履忠勤, 熙隆世業。爰及於恪, 生長王國, 陶育聖化, 致名英偉, 服事累紀, 禍心未萌, 先帝委以伊、周之任, 屬以萬機之事。恪素性剛愎, 矜己陵人, 不能敬守神器, 穆靜邦內, 興功暴師, 未期三出, 虛耗士民, 空竭府藏, 專擅國憲, 廢易由意, 假刑劫衆, 大小屏息。侍中武衛將軍都鄉侯俱受先帝囑寄之詔, 見其奸虐, 日月滋甚, 將恐蕩搖宇宙, 傾危社稷, 奮其威怒, 精貫昊天, 計慮先於神明, 智勇百於荊、聶, 躬持白刃, 梟恪殿堂, 勛超朱虛, 功越東牟。國之元害, 一朝大除, 馳首徇示, 六軍喜踴, 日月增光, 風塵不動, 斯實宗廟之神靈, 天人之同驗也。今恪父子三首, 縣市積日, 觀者數萬, 詈聲成風。國之大刑, 無所不震, 長老孩幼, 無不畢見。人情之於品物, 樂極則哀生, 見恪貴盛, 世莫與貳, 身處台輔, 中間歷年, 今之誅夷, 無異禽獸, 觀訖情反, 能不憯然!且已死之人, 與土壤同域, 鑿掘斫刺, 無所複加。原聖朝稽則乾坤, 怒不極旬, 使其鄉邑若故吏民, 收以士伍之服, 惠以三寸之棺。昔項籍受殯葬之地, 韓信獲收斂之恩, 斯則漢高發神明之譽也。惟陛下敦三皇之仁, 垂哀矜之心, 使國澤加于辜戮之骸, 複受不已之恩, 於以揚聲遐方, 沮勸天下, 豈不弘哉!昔欒布矯命彭越, 臣竊恨之, 不先請主上, 而專名以肆情, 其得不誅, 實爲幸耳。今臣不敢章宣愚情, 以露天恩, 謹伏手書, 冒昧陳聞, 乞聖朝哀察。"於是亮、峻聽恪故吏斂葬, 遂求之于石子岡。始恪退軍還, 聶友知其將敗, 書與滕胤曰:當人強盛, 河山可拔, 一朝羸縮, 人情萬端, 言之悲嘆。"恪誅後, 孫峻忌友, 欲以爲郁林太守, 友發病憂死。友字文悌, 豫章人也。

《吳錄》:峻提刀稱詔收恪, 亮起立曰:非我所爲!非我所爲!"乳母引亮還內。胡沖《吳曆》:峻先引亮入, 然後出稱詔。與本傳同。裴松之以爲峻欲稱詔, 宜如本傳及吳曆, 不得如吳錄所言。

《江表傳》:朝臣有乞爲恪立碑以銘其勛績者, 博士盛沖以爲不應。孫休曰:盛夏出軍, 士卒傷損, 無尺寸之功, 不可謂能;受讬孤之任, 死於竪子之手, 不可謂智。沖議爲是。"遂寢。

虞喜《志林》:初, 權病篤, 召恪輔政。臨去, 大司馬呂岱戒之曰:世方多難, 子每事必十思。"恪答曰:昔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夫子曰`再思可矣', 今君令恪十思, 明恪之劣也。"岱無以答, 當時鹹謂之失言。虞喜曰:夫讬以天下至重也, 以人臣行主威至難也, 兼二至而管萬機, 能勝之者鮮矣。自非采納群謀, 詢於芻蕘, 虛己受人, 恒若不足, 則功名不成, 勛績莫著。況呂侯國之先耆, 智度經遠, 而甫以十思戒之, 而便以示劣見拒, 此元遜之疏, 乃機神不俱者也。若因十思之義, 廣諮當世之務, 聞善速於雷動, 從諫急於風移, 豈得隕首殿堂, 死凶竪之刃?世人奇其英辯, 造次可觀, 而哂呂侯無對爲陋, 不思安危終始之慮, 是樂春藻之繁華, 而忘秋實之甘口也。昔魏人伐蜀, 蜀人禦之, 精嚴垂發, 六軍云擾, 士馬擐甲, 羽檄交馳, 費禕時爲元帥, 荷國任重, 而與來敏圍棋, 意無厭倦。敏臨別謂禕:君必能辦賊者也。"言其明略內定, 貌無憂色, 況長寧以爲君子臨事而懼, 好謀而成者。且蜀爲蕞爾之國, 而方向大敵, 所規所圖, 唯守與戰, 何可矜己有餘, 晏然無戚?斯乃性之寬簡, 不防細微, 卒爲降人郭修所害, 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往聞長寧之甄文偉, 今睹元遜之逆呂侯, 二事體同, 故幷而載之, 可以鏡誡於後, 永爲世鑒。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恪使司馬李衡往蜀說姜維, 令同舉, 曰:古人有言, 聖人不能爲時, 時至亦不可失也。今敵政在私門, 外內猜隔, 兵挫於外, 而民怨於內, 自曹操以來, 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舉伐之, 使吳攻其東, 漢入其西, 彼救西則東虛, 重東則西輕, 以練實之軍, 乘虛輕之敵, 破之必矣。"維從之。

《吳書》:權寢疾, 議所付讬。時朝臣鹹皆注意於恪, 而孫峻表恪器任輔政, 可付大事。權嫌恪剛很自用, 峻以當今朝臣皆莫及, 遂固保之, 乃徵恪。後引恪等見臥內, 受詔床下, 權詔曰:吾疾困矣, 恐不復相見, 諸事一以相委。"恪歔欷流涕曰:臣等皆受厚恩, 當以死奉詔, 原陛下安精神, 損思慮, 無以外事爲念。"權詔有司諸事一統於恪, 惟殺生大事然後以聞。爲治第館, 設陪衛。群官百司拜揖之儀, 各有品敘。諸法令有不便者, 條列以聞, 權輒聽之。中外翕然, 人懷歡欣。

《江表傳》:權爲吳王, 初置節度官, 使典掌軍糧, 非漢制也。初用侍中偏將軍徐詳, 詳死, 將用恪。諸葛亮聞恪代詳, 書與陸遜曰:家兄年老, 而恪性疏, 今使典主糧穀, 糧穀軍之要最, 僕雖在遠, 竊用不安。足下特爲啓至尊轉之。"遜以白權, 即轉恪領兵。

《江表傳》:曾有白頭鳥集殿前, 權曰:此何鳥也?"恪曰:白頭翁也。"張昭自以坐中最老, 疑恪以鳥戲之, 因曰:恪欺陛下, 未嘗聞鳥名白頭翁者, 試使恪複求白頭母。"恪曰:鳥名鸚母, 未必有對, 試使輔吳複求鸚父。"昭不能答, 坐中皆歡笑。

《諸葛恪別傳》:權嘗饗蜀使費禕, 先逆敕群臣:使至, 伏食勿起。"禕至, 權爲輟食, 而群下不起。禕啁之曰:鳳皇來翔, 騏驎吐哺, 驢騾無知, 伏食如故。"恪答曰:爰植梧桐, 以待鳳皇, 有何燕雀, 自稱來翔?何不彈射, 使還故鄉!"禕停食餅, 索筆作麥賦, 恪亦請筆作磨賦, 鹹稱善焉。權嘗問恪:頃何以自娛, 而更肥澤?"恪對曰:臣聞富潤屋, 德潤身, 臣非敢自娛, 修己而已。"又問:卿何如滕胤?"恪答曰:登階躡履, 臣不如胤;回籌轉策, 胤不如臣。"恪嘗獻權馬, 先钅芻其耳。範慎時在坐, 嘲恪曰:馬雖大畜, 稟氣於天, 今殘其耳, 豈不傷仁?"恪答曰:母之於女, 恩愛至矣, 穿耳附珠, 何傷於仁?"太子嘗嘲恪:諸葛元遜可食馬矢。"恪曰:原太子食鶏卵。"權曰:人令卿食馬矢, 卿使人食鶏卵何也?"恪曰:所出同耳。"權大笑。

《江表傳》:恪少有才名, 發藻岐嶷, 辯論應機, 莫與爲對。權見而奇之, 謂瑾曰:藍田生玉, 真不虛也。"

《吳錄》:恪長七尺六寸, 少鬚眉, 折頞廣額, 大口高聲。

《吳志‧張承傳》:諸葛恪年少時, 衆人奇其英才, 承言終敗諸葛氏者, 元遜也。

《江表傳》:孫登使侍中胡綜作賓友目曰:英才卓越, 超逾倫匹, 則諸葛恪。"羊衜乃私駁綜曰:元遜才而疏。"

劉敬叔《異苑》:孫權時, 永康有人入山, 遇一大龜, 即束之歸, 龜便言曰:遊不良時。爲君所得, 人甚怪之, 載出, 欲上吳王, 夜泊越里, 纜船于大桑樹, 霄中, 樹呼龜曰:勞乎元緒, 奚事爾耶, 龜曰:我被拘縶, 方見烹臛, 雖盡南山之樵, 不能潰我, 樹曰:諸葛元遜博識, 必致相苦, 令求如我之徒, 計從安薄, 龜曰:子明無多辭, 禍將及爾, 樹寂而止, 既至, 權命煮之, 焚柴萬車, 語猶如故, 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 獻者仍說龜樹共言, 權登使伐樹, 煮龜立爛。

幹寶《搜神記》:諸葛恪爲丹陽太守, 嘗出獵, 兩山之間, 有物如小兒, 伸手欲引人。恪令伸之, 乃引去故地。去故地, 即死。既而參佐問其故, 以爲神明。恪曰:此事在白澤圖內;曰:`兩山之間, 其精如小兒, 見人, 則伸手欲引人, 名曰傒囊, "引去故地, 則死。'無謂神明而異之。諸君偶未見耳。"(亦見《吳書》。)

劉義慶《世說》:孫權暫巡狩武昌, 語群臣曰:在後好共輔導太子, 太子有益, 諸群厚賞, 如其無益, 必有重責。"張昭、薛綜, 幷未能對。諸葛恪曰:今太子精微特達, 比青蓋來旋, 太子聖睿之姿, 必聞一知十, 豈爲諸臣虛當受賞。"孫權嘗問恪, 君何如丞相?恪曰:臣勝之。"權曰:丞相受遺輔政, 國富刑清, 雖伊尹格於皇天, 周公光於四表, 無以遠過。且爲君叔, 何宜言勝之邪?"恪對曰:實如陛下明詔, 但至於仕於汙君, 甘於僞主, 暗於天命, 則不如臣從容清泰之朝, 贊揚天下之君也。"權複問恪:君何如步騭?"恪答曰:臣不如之。"又問何如朱然?亦曰:不如之。"又問何如陸遜?亦曰:不如之。"權曰:君不如此三人, 而言勝叔者何?恪曰:不敢欺陛下, 小國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 是以勝也。

《江表傳》:吳主引蜀使費褘飲, 使諸葛恪監酒, 恪以馬鞭拍褘背, 甚痛。褘啓吳主曰:蜀丞相, 比之周公, 都護君侯, 比之孔子, 今有一兒, 執鞭之士。"恪啓曰:君至大國, 傲慢天常, 以鞭拍之, 于義何傷?"衆皆大笑。

《啓顔錄》:諸葛瑾爲豫州, 語別駕向台, 曰:小兒知談, 卿可與語。"北往詣恪, 不相見。後張昭坐中相遇, 別駕呼恪:, 郎君!"恪因嘲曰:豫州亂矣, 何咄之有!"答曰:君聖臣賢, 未聞有亂。"恪複云:昔唐堯在上, 四凶在下。"答曰:豈唯四凶, 亦有丹朱。"

《吳書》:諸葛融, 字叔長, 生於寵貴, 少而驕樂, 學爲章句, 博而不精, 性寬容, 多技藝, 數以巾褐奉朝請, 後拜騎都尉。赤烏中, 諸郡出部伍, 新都都尉陳表、吳郡都尉顧承各率所領人會佃毗陵, 男女各數萬口。表病死, 權以融代表, 後代父瑾領攝, 融部曲吏士親附之。疆外無事。

《江表傳》:先是, 公安有靈鼉鳴, 童謠曰:白鼉鳴, 龜背平, 南郡城中可長生, 守死不去義無成。"及恪被誅, 融果刮金印龜, 服之而死。

《魏志》:諸葛誕字公休, 琅邪陽都人, 諸葛豐後也。初以尚書郎爲滎陽令, 入爲吏部郎。人有所屬讬, 輒顯其言而承用之, 後有當否, 則公議其得失以爲褒貶, 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舉。累遷禦史中丞尚書, 與夏侯玄、鄧揚等相善, 收名朝廷, 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誕、揚等修浮華, 合虛譽, 漸不可長。明帝惡之, 免誕官。會帝崩, 正始初, 玄等幷在職。複以誕爲禦史中丞尚書, 出爲揚州刺史, 加昭武將軍。王淩之陰謀也, 太傅司馬宣王潛軍東伐, 以誕爲鎮東將軍、假節都督揚州諸軍事, 封山陽亭侯。諸葛恪興東關, 遣誕督諸軍討之, 與戰, 不利。還, 徙爲鎮南將軍。後毌丘儉、文欽反, 遣使詣誕, 招呼豫州士民。誕斬其使, 露布天下, 令知儉、欽凶逆。大將軍司馬景王東征, 使誕督豫州諸軍, 渡安風津向壽春。儉、欽之破也, 誕先至壽春。壽春中十餘萬口, 聞儉、欽敗, 恐誅, 悉破城門出, 流迸山澤, 或散走入吳。以誕久在淮南, 乃複以爲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都督揚州。吳大將孫峻、呂據、留贊等聞淮南亂, 會文欽往, 乃帥衆將欽徑至壽春;時誕諸軍已至, 城不可攻, 乃走。誕遣將軍蔣班追擊之, 斬贊, 傳首, 收其印節。進封高平侯, 邑三千五百戶, 轉爲征東大將軍。誕既與玄、揚等至親, 又王淩、毌丘儉累見夷滅, 懼不自安, 傾帑藏振施以結衆心, 厚養親附及揚州輕俠者數千人爲死士。魏書曰:誕賞賜過度。有犯死者, 虧制以活之。甘露元年冬, 吳賊欲向徐堨, 計誕所督兵馬足以待之, 而複請十萬衆守壽春, 又求臨淮築城以備寇, 內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誕有自疑心, 以誕舊臣, 欲入度之。二年五月, 徵爲司空。誕被詔書, 愈恐, 遂反。召會諸將, 自出攻揚州刺史樂綝, 殺之。斂淮南及淮北郡縣屯田口十餘萬官兵, 揚州新附勝兵者四五萬人, 聚穀足一年食, 閉城自守。遣長史吳綱將小子靚至吳請救。吳人大喜, 遣將全懌、全端、唐咨、王祚等, 率三萬衆, 密與文欽俱來應誕。以誕爲左都護、假節、大司徒、驃騎將軍、青州牧、壽春侯。是時鎮南將軍王基始至, 督諸軍圍壽春, 未合。咨、欽等從城東北, 因山乘險, 得將其衆突入城。六月, 車駕東征, 至項。大將軍司馬文王督中外諸軍二十六萬衆, 臨淮討之。大將軍屯丘頭。使基及安東將軍陳騫等四面合圍, 表里再重, 塹壘甚峻。又使監軍石苞、兗州刺史州泰等, 簡銳卒爲遊軍, 備外寇。欽等數出犯圍, 逆擊走之。吳將朱異再以大衆來迎誕等, 渡黎漿水, 泰等逆與戰, 每摧其鋒。孫綝以異戰不進, 怒而殺之。城中食轉少, 外救不至, 衆無所恃。將軍蔣班、焦彝, 皆誕爪牙計事者也, 棄誕, 逾城自歸大將軍。大將軍乃使反間, 以奇變說全懌等, 懌等率衆數千人開門來出。城中震懼, 不知所爲。三年正月, 誕、欽、咨等大爲攻具, 晝夜五六日攻南圍, 欲決圍而出。圍上諸軍, 臨高以發石車火箭逆燒破其攻具, 弩矢及石雨下, 死傷者蔽地, 血流盈塹。複還入城, 城內食轉竭, 降出者數萬口。欽欲盡出北方人, 省食, 與吳人堅守, 誕不聽, 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 徒以計合, 事急愈相疑。欽見誕計事, 誕遂殺欽。欽子鴦及虎將兵在小城中, 聞欽死, 勒兵馳赴之, 衆不爲用。鴦、虎單走, 逾城出, 自歸大將軍。軍吏請誅之, 大將軍令曰:欽之罪不容誅, 其子固應當戮, 然鴦、虎以窮歸命, 且城未拔, 殺之是堅其心也。"乃赦鴦、虎, 使將兵數百騎馳巡城, 呼語城內云:文欽之子猶不見殺, 其餘何懼?"表鴦、虎爲將軍, 各賜爵關內侯。城內喜且擾, 又日饑困, 誕、咨等智力窮。大將軍乃自臨圍, 四面進兵, 同時鼓噪登城, 城內無敢動者。誕窘急, 單乘馬, 將其麾下突小城門出。大將軍司馬胡奮部兵逆擊, 斬誕, 傳首, 夷三族。誕麾下數百人, 坐不降見斬, 皆曰:爲諸葛公死, 不恨。"其得人心如此。唐咨、王祚及諸裨將皆面縛降, 吳兵萬衆, 器仗軍實山積。初圍壽春, 議者多欲急攻之, 大將軍以爲:城固而衆多, 攻之必力屈, 若有外寇, 表里受敵, 此危道也。今三叛相聚於孤城之中, 天其或者將使同就戮, 吾當以全策縻之, 可坐而制也。"誕以二年五月反, 三年二月破滅。六軍按甲, 深溝高壘, 而誕自困, 竟不煩攻而克。及破壽春, 議者又以爲淮南仍爲叛逆, 吳兵室家在江南, 不可縱, 宜悉坑之。

大將軍以爲古之用兵, 全國爲上, 戮其元惡而已。吳兵就得亡還, 適可以示中國之弘耳。一無所殺, 分佈三河近郡以安處之。唐咨本利城人。黃初中, 利城郡反, 殺太守徐箕, 推咨爲主。文帝遣諸軍討破之, 咨走入海, 遂亡至吳, 官至左將軍, 封侯、持節。誕、欽屠戮, 咨亦生禽, 三叛皆獲, 天下快焉。拜咨安遠將軍, 其餘裨將鹹假號位, 吳衆悅服。江東感之, 皆不誅其家。其淮南將吏士民諸爲誕所脅略者, 惟誅其首逆, 餘皆赦之。聽鴦、虎收斂欽喪, 給其車牛, 致葬舊墓。

臧榮緒《晉書》:誕嘗與夏侯玄讀書一室, 暴雷震破所倚之柱, 衣服焦然, 玄色不變, 誕亦自若, 皆讀誦如故, 其坦率若是。【澍案:顧愷之《書贊》以爲先後太初倚柱作書, 霹靂破所倚柱, 而裴啓《語林》謂太初從魏帝拜陵, 霹靂中所立之樹。】

《魏氏春秋》:誕爲郎, 與僕射杜畿試船陶河, 遭風覆沒, 誕亦俱溺。虎賁浮河救誕, 誕曰:先救杜侯。"誕飄於岸, 絕而復蘇。

郭頒《世語》:時, 當世俊士散騎常侍夏侯玄、尚書諸葛誕、鄧揚之徒, 共相題表, 以玄、疇四人爲四聰, 誕、備八人爲八達, 中書監劉放子熙、孫資子密、吏部尚書衛臻子烈三人, 鹹不及比, 以父居勢位, 容之爲三豫, 凡十五人。帝以構長浮華, 皆免官廢錮。

王沈《魏書》曰:誕賞賜過度。有犯死者, 虧制以活之。

《世語》:司馬文王既秉朝政, 長史賈充以爲宜遣參佐慰勞四征, 於是遣充至壽春。充還啓文王:誕再在揚州, 有威名, 民望所歸。今徵, 必不來, 禍小事淺;不徵, 事遲禍大。"乃以爲司空。書至, 誕曰:我作公當在王文舒後, 今便爲司空!不遣使者, 健步賫書, 使以兵付樂綝, 此必綝所爲。"乃將左右數百人至揚州, 揚州人欲閉門, 誕叱曰:卿非我故吏邪!"徑入, 綝逃上樓, 就斬之。

《魏末傳》:賈充與誕相見, 談說時事, 因謂誕曰:洛中諸賢, 皆原禪代, 君所知也。君以爲云何?"誕厲色曰:卿非賈豫州子?世受魏恩, 如何負國, 欲以魏室輸人乎?非吾所忍聞。若洛中有難, 吾當死之。"充默然。誕既被徵, 請諸牙門置酒飲宴, 呼牙門從兵, 皆賜酒令醉, 謂衆人曰:前作千人鎧仗始成, 欲以擊賊, 今當還洛, 不復得用, 欲蹔出, 將見人遊戲, 須臾還耳;諸君且止。"乃嚴鼓將士七百人出。樂綝聞之, 閉州門。誕曆南門宣言曰:當還洛邑, 蹔出遊戲, 揚州何爲閉門見備?"前至東門, 東門複閉, 乃使兵緣城攻門, 州人悉走, 因風放火, 焚其府庫, 遂殺綝。誕表曰:臣受國重任, 統兵在東。揚州刺史樂綝專詐, 說臣與吳交通, 又言被詔當代臣位, 無狀日久。臣奉國命, 以死自立, 終無異端。忿綝不忠, 輒將步騎七百人, 以今月六日討綝, 即日斬首, 函頭驛馬傳送。若聖朝明臣, 臣即魏臣;不明臣, 臣即吳臣。不勝發憤有日, 謹拜表陳愚, 悲感泣血, 哽咽斷絕, 不知所如, 乞朝廷察臣至誠。"裴松之以爲魏末傳所言, 率皆鄙陋。疑誕表言曲, 不至於此也。

《漢晉春秋》:蔣班、焦彝言于諸葛誕曰:朱異等以大衆來而不能進, 孫綝殺異而歸江東, 外以發兵爲名, 而內實坐須成敗, 其歸可見矣。今宜及衆心尚固, 士卒思用, 幷力決死, 攻其一面, 雖不能盡克, 猶可有全者。"文欽曰:江東乘戰勝之威久矣, 未有難北方者也。況公今舉十餘萬之衆內附, 而欽與全端等皆同居死地, 父子兄弟盡在江表, 就孫綝不欲, 主上及其親戚豈肯聽乎?且中國無歲無事, 軍民幷疲, 今守我一年, 勢力已因, 異圖生心, 變故將起, 以往准今, 可計日而望也。"班、彝固勸之, 欽怒, 而誕欲殺班。二人懼, 且知誕之必敗也, 十一月, 乃相攜而降。

《漢晉春秋》:文欽曰:蔣班、焦彝謂我不能出而走, 全端、全懌又率衆逆降, 此敵無備之時也, 可以戰矣。"誕及唐咨等皆以爲然, 遂悉其衆出攻。

幹寶《晉紀》:數百人拱手爲列, 每斬一人, 輒降之, 竟不變, 至盡, 時人比之田橫。吳將於詮曰:大丈夫受命其主, 以兵救人, 既不能克, 又束手於敵, 吾弗取也。"乃免胄冒陣而死。

《晉紀》:初, 壽春每歲雨潦, 淮水溢, 常淹城邑。故文王之築圍也, 誕笑之曰:是固不攻而自敗也。"及大軍之攻, 亢旱逾年。城既陷, 是日大雨, 圍壘皆毀。誕子靚, 字仲思, 吳平還晉。靚子恢, 字道明, 位至尚書令, 追贈左光祿大夫開府。

《世說新語》:諸葛靚在吳, 於朝堂大會。孫皓問:卿字仲思, 爲何所思?"對曰:在家思孝, 事君思忠, 朋友思信, 如斯而已。"

傅玄《傅子》曰:宋建椎牛禱賽, 終自焚滅, 文欽日祠祭事天, 斬於人手;諸葛誕夫婦聚會神巫, 淫祀求福, 伏屍淮南, 舉族夷滅:此天下所共見, 足爲明鑒也。"

《蜀志》:亮父珪, 字君貢, 漢末爲太山郡丞。【澍案:《諸葛氏譜》:珪生三子, 長瑾, 次亮, 次均。珪與妻章氏相繼卒, 三子俱叔玄撫養。】

《華陽國志》:先主得荊州, 有人衆。孫權遣使求共伐蜀。又曰:雅顧以隆, 成爲一家。諸葛孔明母兄在吳, 可令相幷。"【澍按:顧一作願。亮本傳言亮早孤, 未敘及母, 此言母兄在吳, 是侯母隨兄瑾供養也。然《諸葛氏譜》言珪與妻章氏相繼卒, 又何也?】

劉艾《獻帝春秋》:初, 豫章太守周術病卒, 劉表上諸葛玄爲豫章太守, 治南昌。漢朝聞周術死, 遣朱皓代玄。皓從揚州太守劉繇求兵擊玄, 玄退屯西城, 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 西城民反, 殺玄, 送首詣繇。【澍案:《蜀志》, 玄爲豫章太守, 乃袁術所署, 此言劉表上之, 未審孰是。又案《諸葛氏譜》, 玄死時, 瑾年十三, 亮年八歲。】

《蜀志》:諸葛均, 亮弟, 官至長水校尉。【澍案:《諸葛氏譜》, 亮爲均聘南陽林氏女爲婦, 期年生子, 名望, 而《仙鑒》言均隱吳下, 稱公平先生, 未知何據。】晉襄陽令郭頒《世語》:諸葛瑾弟亮, 及從弟誕, 幷有盛名, 各在一國。於時以爲蜀得其龍, 吳得其虎, 魏得其狗。

《蜀志》:諸葛瞻字思遠。建興十二年, 亮出武功, 與兄瑾書曰:瞻今已八歲, 聰慧可愛, 嫌其早成, 恐不爲重器耳。"年十七, 尚公主, 拜騎都尉。其明年爲羽林中郎將, 屢遷射聲校尉、侍中、尚書僕射, 加軍師將軍。瞻工書畫, 強識念, 蜀人追思亮, 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 雖非瞻所建倡, 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爲也。"是以美聲溢譽, 有過其實。景耀四年, 爲行都護衛將軍, 與輔國大將軍南鄉侯董厥幷平尚書事。六年冬, 魏征西將軍鄧艾伐蜀, 自陰平由景穀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 前鋒破, 退還, 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爲琅邪王。"瞻怒, 斬艾使。遂戰, 大敗, 臨陳死, 時年三十七。衆皆離散, 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 與瞻俱沒。(嘆曰:父子荷國重恩, 不早斬黃皓, 以致傾敗, 用生何爲!乃馳赴魏軍而死。)次子京及攀子顯等, 鹹熙元年內移河東。【澍案:《雜記》云:後帝赴洛, 洮陽王恂不忍北去, 與關索定策南奔, 衛瓘發鐵騎追至, 得霍弋、呂凱合攻, 方退, 諸葛質爲使, 入蠻邦結好, 時孟虯爲王, 祝融夫人曰:卻之不仁。"虯從母命, 回報洮陽王, 住永昌。《雜記》所云諸葛質, 瞻子也, 然云霍弋、呂凱合攻, 誤矣。呂凱於雍闓之役被害, 此時安得于霍弋合攻。】

李吉甫《元和志》:初, 諸葛瞻在涪, 而艾已入江油。瞻曰:吾內不除黃皓, 外不制姜維, 進不守江油, 吾有三罪, 何面而反。"進屯綿竹, 埋入腳而戰, 父子死焉。【澍案:李膺《益州記》云:石子頭二十里, 即故綿竹縣城, 諸葛瞻埋入腳戰處。】晉《泰初起居注》載泰始中詔曰:諸葛亮在蜀, 盡其心力, 其子瞻臨難而死義, 天下之善一也。其孫京, 隨才署吏。"後爲郿令。

《晉書》:諸葛瞻次子京及攀子顯等, 鹹熙元年, 內徙河東, 入晉, 京位至江州刺史。

《襄陽記》:羅憲常薦琅琊諸葛京等, 即皆敘用, 鹹顯於世。

《華陽國志》:文立入晉, 爲濟陰太守, 遷臺子中庶子, 立上言:諸葛亮等子孫流徙中畿, 各宜量才敘用, 以慰巴、蜀民之心, 傾東吳士人之望。事皆施行。

尚書僕射山濤啓事:郿令諸葛京, 祖父亮, 遇漢亂分隔, 父子在蜀, 雖不達天命, 要爲盡心所事。京治郿自複有稱, 臣以爲宜以補東宮舍人, 以明事人之理, 副梁、益之論。"京位至江州刺史。

《諸葛氏譜》:京字行宗。

《蜀志》:自瞻、厥、建統事, 姜維常征伐在外, 宦人黃皓竊弄機柄, 鹹共將護, 無能匡矯。

孫盛《異同記》:瞻、厥等以維好戰無功, 國內疲弊, 宜表後主, 召還爲益州刺史, 奪其兵權;蜀長老猶有瞻表以閻宇代維故事。晉永和三年, 蜀史常璩說蜀長老云:陳壽嘗爲瞻吏, 爲瞻所辱, 故因此事歸惡黃皓, 而云瞻不能匡矯也。"

幹寶論:瞻雖智不足以扶危, 勇不足以拒敵, 而能外不負國, 內不改父之志, 忠孝存焉。

孫盛曰:孔明云:事之不濟則已耳, 安能複爲之下!"壯哉斯言, 可以立懦夫之志矣, 宜乎世濟其忠也。

《蜀志》:喬字伯松, 亮兄瑾之第二子也, 本字仲慎。與兄元遜俱有名於時, 論者以爲喬才不及兄, 而性業過之。初, 亮未有子, 求喬爲嗣, 瑾啓孫權遣喬來西, 亮以喬爲己適子, 故易其字焉。拜爲駙馬都尉, 隨亮至漢中。年二十五, 建興(元)年卒。子攀, 官至行護軍翊武將軍, 亦早卒。諸葛恪見誅於吳, 子孫皆盡, 而亮自有胄裔, 故攀還複爲瑾後。

《諸葛氏譜》:晉泰始五年己醜, 王覽爲太傅, 詔錄故漢名臣子孫蕭、曹、鄧、吳等後, 皆赴闕受秩。孔明之後獨不至。訪知其第三子懷, 公車促至, 欲爵之。懷辭曰:臣家成都, 有桑八百株, 薄田十五頃, 衣食自有餘饒。材同欞櫟, 無補於國, 請得歸老牖下, 實隆賜也。"晉主悅而從之。

《姓源韻譜》:諸葛亮身長八尺, 形細面粗, 猶如松柏, 皮膚枯槁, 文理潤澤。晉習鑿齒《襄陽記》:龐德公子字山民, 有令名, 娶諸葛孔明小姊。

《襄陽記》:黃承彥者, 高爽開列, 爲沔南名士, 謂諸葛孔明曰:聞君擇婦;身有醜女, 黃頭黑色, 而才堪相配。"孔明許, 即載送之。時人以爲笑樂, 鄉里爲之諺曰:莫作孔明擇婦, 正得阿承醜女。"(亦見《襄陽耆舊傳》)

魏了翁《朝真觀記》:出少城西北, 爲朝真觀, 觀中左列有聖母仙師乘煙葛女之祠。故老相傳, 武侯有女, 於宅中乘云輕舉。【澍案:忠武侯女名果, 見《仙鑒》, 以其奉事禳鬥之法, 後必證仙果, 故名曰果也。鶴山非妄語者, 乘云上升, 未可以爲誕矣。】

《藝文類聚》:亮與李嚴書云:吾受賜八十萬斛, 今蓄財無餘, 妾無副服。"【澍案:侯之妾乃無副服, 其儉德可師矣。惜妾之姓不傳。】

《魏氏春秋》:亮使至, 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 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 罰二十以上, 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澍案:一引作:亮體斃矣, 其能久乎?"《晉陽秋》云:諸葛武侯仗二十以上親決, 宣王聞之喜曰:吾無患矣!"】

魚豢《魏略》:諸葛亮病, 謂延等云:我之死後, 但謹自守, 慎勿複來也。"令延攝行己事, 密持喪去。延遂匿之, 行至褒口, 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 見延攝行軍事, 懼爲所害, 乃張言延欲舉衆北附, 遂率其衆攻延。延本無此心, 不戰軍走, 追而殺之。裴松之以爲此蓋敵國傳聞之言, 不得與本傳爭審。

《漢晉春秋》:亮卒于郭氏塢。王沈《魏書》:亮糧盡勢窮, 憂恚歐血, 一夕燒營遁走, 入穀, 道發病卒。裴松之曰:亮在渭濱, 魏人躡跡, 勝負之形, 未可測量, 而云歐血, 蓋因亮自亡而自誇大也。夫以孔明之略, 豈爲仲達歐血乎?及至劉琨喪師, 與晉元帝箋亦云亮軍敗歐血", 此則引虛記以爲言也。其云入穀而卒, 緣蜀人入穀發喪故也。

《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軍而出, 百姓奔告宣王, 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 若將向宣王者, 宣王乃退, 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 入穀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 百姓爲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 宣王曰:吾能料生, 不便料死也。"

杜佑《通典》:司馬宣王使二千餘人, 就軍營東南角大聲稱萬歲。亮使問之, 答曰:吳朝有使命至, 請降。"亮曰:計吳朝必無降法, 卿是六十老翁, 何煩詭詐如此。"懿與亮相持百餘日, 亮卒於軍。

《華陽國志》: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卒, 後主素服發哀三日。邈上書曰: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 孝宣不好爲殺臣之君, 直以臣懼其逼, 主畏其威, 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 狼顧虎視, `五大不在邊', 臣常危之。今亮殞歿, 蓋宗族得全, 西戎靜息, 大小爲慶。"後主怒, 下獄誅之。

《宋天文志》:蜀後主建興十二年, 諸葛亮帥大衆伐魏, 屯于渭南, 有長星赤而芒角, 自東北, 西南流投亮營, 三投再還, 往大還小。占曰:兩軍相當, 有大流星來走軍上及墜軍中者, 皆破敗之征也。"九月, 亮卒於軍營而還。

臧榮緒《晉書》:宣帝鎮關中, 諸葛亮攻郿, 據渭水南五丈原。帝禦之, 對壘相持百餘日, 俄而亮卒。

孫盛《晉陽秋》:有星赤而芒角, 自東北西南流, 投於亮營, 三投再還, 往大還小。俄而亮卒。

《襄陽記》:亮初亡, 所在各求爲立廟, 朝議以禮秩不聽, 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爲可聽立廟于成都者, 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云云, 於是始從之。

《通典》:劉禪景耀元年, 詔爲諸葛亮立廟於沔陽。

《史通‧曲筆篇》云:蜀老猶存, 知葛亮之多枉。《困學紀聞》曰:武侯事蹟, 湮沒多矣。【澍案:劉氏所云, 即《後魏書‧毛修之傳》云, 昔在蜀時, 聞長老言, 陳壽爲諸葛亮書佐, 被撻云云也。】

《晉書‧陳壽傳》:壽父爲馬謖參軍, 謖爲諸葛亮所誅, 壽父亦坐被髡, 諸葛瞻又輕壽。壽爲亮立傳, 謂亮將略非長, 無應敵之才, 言瞻惟工書, 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

《後魏書》:毛修之曰:昔在蜀時, 聞長老言, 陳壽曾爲諸葛門下書佐, 得撻百下, 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

《史通‧曲筆篇》云:陳氏國志立後主傳云:國不置史, 故災異靡聞。"案黃氣見於秭歸, 群鳥墮於江水, 成都言有景星出, 益州言無丞相氣, 若史官不置, 此事從何而書?蓋由父受髡, 故加此誹謗者也。

《史通‧曲筆篇》云:陸機《晉史》, 虛張拒葛之鋒。【澍案:《晉書‧宣紀》:魏太和五年及青龍二年, 懿凡兩拒蜀丞相亮。】

《蜀志》:呂凱與雍闓檄云:諸葛丞相英才挺出, 深睹未萌, 受遺讬孤, 翊贊季興, 與衆無忌, 錄功忘瑕云云。

《吳志》:黃龍元年, 蜀遣衛尉陳震慶權踐位。權乃參分天下, 豫、青、徐、幽屬吳, 兗、冀、幷、涼屬蜀。其司州之土, 以函穀關爲界。造爲盟, 有云:諸葛丞相德威遠著, 翼戴本國, 典戎在外, 信感陰陽, 誠動天地, 重複結盟, 廣誠約誓云云。

《華陽國志》:時人以諸葛亮、蔣琬、費褘、董允爲四相, 一號四英也。殷芸《小說》:桓宣武征蜀, 猶見諸葛亮時小吏, 年百餘歲。桓問:諸葛丞相今與誰比?"答曰:葛公在時, 亦不覺異, 自公歿後, 不見其比。"

《漢晉春秋》:冬十月, 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 不能達, 墮水死者以千數。【澍案:晉《五行志》云:是時諸葛亮連年動衆, 志吞中夏, 而終死于渭南, 所圖不遂;又諸將分爭, 頗喪徒旅, 鳥北飛不能達, 墮水死者, 皆有其象也。亮竟不能過渭, 又其應乎!】

《漢晉春秋》: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 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 敬守社稷, 如其功業, 以俟能者, 無以爲希冀僥幸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 悔之無及。"

《漢晉春秋》曰:樊建爲給事中, 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 建對曰:聞惡必改, 而不矜過, 賞罰之信, 足感神明。"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 豈有今日之勞乎!"建稽首曰:臣竊聞天下之論, 皆謂鄧艾見枉, 陛下知而不理, 此豈馮唐之所謂雖得頗、牧而不能用者乎?"帝笑曰:吾方欲明之, 卿言起我意。"於是發詔治艾焉。

《魏志》:賈詡曰:諸葛亮善治國。"

《魏志》:劉曄曰:諸葛亮明於治而爲相。"

《抱撲子》:玄德之見諸葛, 晷景未改, 而腹心已委矣。

朱孟震《浣水續談》:蜀山谷民冠制巾, 相傳爲諸葛服, 所居深遠者, 後遂不除。今蜀人不問有服無服, 皆戴孝帽, 市井中人, 十常八九, 謂之天孝。餘嘗以重午登南城樓, 觀競渡戲, 兩岸男女, 匝水而居, 望之入沙城焉。

《演繁露》:世傳《明皇幸蜀圖》, 山谷間老叟出望駕, 有著白巾者。釋者曰:爲諸葛武侯服也。"此不知古人不忌白也。

《浣水續談》:蠻酋自謂太保, 大抵與山僚相似。但有首領, 其人椎髻, 以白紙系之, , 尚爲諸葛公制服也。

傅暢《晉諸公贊》曰:靚字仲思, 琅邪人, 司空誕少子也。雅正有才望。誕以壽陽叛, 遣靚入質於吳, 以靚爲右將軍、大司馬。吳亡, 靚入洛, 以父誕爲太祖所殺, 誓不見世祖。世祖叔母琅琊王妃, 靚之姊也, 帝後因靚在姊間, 往就見焉, 靚逃於厠中, 於是以至孝發名。時嵇康亦被法, 而康子紹死蕩陰之役, 談者鹹曰:觀紹、靚二人, 然後知忠孝之道區以別矣。

《世說新語》:諸葛靚後入晉, 除大司馬, 召不起。以與晉室有仇, 常背洛水而坐。與武帝有舊, 帝欲見之而無由, 乃請諸葛妃呼靚。既來, 帝就太妃間相見。禮畢, 酒酣, 帝曰:卿故複憶竹馬之好不?"靚曰:臣不能吞炭漆身, 今日複睹聖顔。"因涕泗百行。帝於是慚悔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