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 卷二

《諸葛丞相贊》(楊戲)
忠武英高, 獻策江濱, 攀吳連蜀, 權我世真。受遺阿衡, 整武齊文, 敷陳德教, 理物移風, 賢愚競心, 僉忘其身。誕靜邦內, 四裔以綏, 屢臨敵庭, 實耀其威, 研精大國, 恨於未夷。(《三國志》卷四十五《蜀志‧楊戲傳》。)

《諸葛丞相評》(陳壽)
諸葛亮之爲相國也, 撫百姓, 示儀軌, 約官職, 從權制, 開誠心, 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 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 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 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 物理其本, 循名責實, 虛僞不齒;終於邦域之內, 鹹畏而愛之, 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 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衆, 未能成功, 蓋應變將略, 非其所長歟!(《蜀志》本傳。)

《諸葛丞相贊》(常璩)
諸葛亮雖資英霸之能, 而主非中興之器, 欲以區區之蜀, 假已廢之命, 北吞強魏, 抗衡上國, 不亦難哉。似宋襄求霸者乎!然亮政脩民理, 威武外振。爰迄琬、禕, 遵修弗革, 攝乎大國之間, 以弱爲強, 猶可自保。姜維才非亮匹, 志繼洪軌, 民嫌其勞, 家國亦喪矣。(《華陽國志》卷第七。)

《三國名臣贊》(袁宏)
孔明盤桓, 俟時而動, 遐想管樂, 遠明風流。治國以體, 民無怨聲, 刑罰不濫, 沒有餘泣。雖古之遺愛, 何以加茲!及其臨終顧讬, 受遺作相, 劉後授之無疑心, 武侯處之無懼色, 繼體納之無貳情, 百姓信之無異辭, 君臣之際, 良可詠矣!堂堂孔明, 基宇宏邈。器同生民, 獨稟先覺。標榜風流, 遠明管樂。初九龍盤, 雅志彌確。百六道喪, 干戈迭用。苟非命世, 孰掃氛雺?宗子思寧, 薄言解控。釋褐中林, 鬱爲時棟。(《文選》卷四十七。)

《諸葛忠武侯贊》(習鑿齒)
昔管仲奪伯氏駢邑三百, 沒齒而無怨言, 聖人以爲難。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 李平致死, 豈徒無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 鏡至明而醜者無怒, 水鏡之所以能窮物而無怨者, 以其無私也。水鏡無私, 猶以免謗, 況大人君子懷樂生之心, 流矜恕之德, 法行於不可不用, 刑加乎自犯之罪, 爵之而非私, 誅之而不怒, 天下有不服者乎!諸葛亮於是可謂能用刑矣, 自秦、漢以來未之有也。(《三國志》卷四十《蜀志‧李嚴傳》裴注引。)

《述佐篇論》(張儼)
【澍案:吳大鴻臚張儼, 字子節, 作《默記》, 其《述佐篇》論亮與司馬宣王書曰:】漢朝傾覆, 天下崩壞, 豪傑之士, 競希神器。魏氏跨中土, 劉氏據益州, 幷稱兵海內, 爲世霸主。諸葛、司馬二相, 遭值際會, 讬身明主, 或收功於蜀漢, 或冊名于伊、洛。丕、備既沒, 後嗣繼統, 各受保阿之任, 輔翼幼主, 不負然諾之誠, 亦一國之宗臣, 霸王之賢佐也。曆前世以觀近事, 二相優劣, 可得而詳也。孔明起巴、蜀之地, 蹈一州之土, 方之大國, 其戰士人民, 蓋有九分之一也, 而以貢贄大吳, 抗對北敵, 至使耕戰有伍, 刑法整齊, 提步卒數萬, 長驅祁山, 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 仗兼幷之衆, 據牢城, 擁精銳, 無禽敵之意, 務自保全而已, 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 終其志意, 連年運思, 刻日興謀, 則涼、雍不解甲, 中國不釋鞍, 勝負之勢, 亦已決矣。昔子産治鄭, 諸侯不敢加兵, 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馬, 不亦優乎!()或曰, 兵者兇器, 戰者危事也, 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 綏靜百姓, 而好開闢土地, 征伐天下, 未爲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 然處孤絕之地, 戰士不滿五萬, 自可閉關守險, 君臣無事。空勞師旅, 無歲不征, 未能進咫尺之地, 開帝王之基, 而使國內受其荒殘, 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衆, 未易可輕, 量敵而進, 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 則未見坦然之勛, 若無策以裁之, 則非明哲之謂, 海內歸向之意也, 餘竊疑焉, 請聞其說。答曰:蓋聞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 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讓而登王位者, 惟舜、禹而已。今蜀、魏爲敵戰之國, 勢不俱王, 自操、備時, 強弱縣殊, 而備猶出兵陽平, 禽夏侯淵。羽圍襄陽, 將降曹仁, 生獲於禁, 當時北邊大小憂懼, 孟德身出南陽, 樂進、徐晃等爲救, 圍不即解, 故蔣子通言彼時有徙許渡河之計, 會國家襲取南郡, 羽乃解軍。玄德與操, 智力多少, 士衆衆寡, 用兵行軍之道, 不可同年而語, 猶能暫以取勝, 是時又無大吳掎角之勢也。今仲達之才, 減于孔明, 當時之勢, 異於曩日, 玄德尚與抗衡, 孔明何以不可出軍而圖敵邪?昔樂毅以弱燕之衆, 兼從五國之兵, 長驅強齊, 下七十餘城。今蜀漢之卒, 不少燕軍, 君臣之接, 信於樂毅, 加以國家爲唇齒之援, 東西相應, 首尾如蛇, 形勢重大, 不比於五國之兵也, 何憚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勝, 制敵以智, 土地廣狹, 人馬多少, 未可偏恃也。餘觀彼治國之體, 當時既肅整, 遺教在後, 及其辭意懇切, 陳進取之圖, 忠謀謇謇, 義形於主, 雖古之管、晏, 何以加之乎?(《蜀志》本傳裴注引。)()張澍案云:梁元帝金樓子云:諸葛、司馬二相, 誠一國之宗臣, 霸王之賢佐也。孔明起巴、蜀之地, 蹈一州之土, 省任刑法, 整齊軍伍, 步卒數萬, 長驅祁山, 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 仗兼幷之衆, 據牢城, 擁精銳, 無禽敵之意, 若此人不亡, 則雍、梁敗矣。方之司馬, 理大優乎!"引此與原文稍異。

《諸葛公論》(袁準)
或問諸葛亮何如人也, 袁子曰:張飛、關羽與劉備俱起, 爪牙腹心之臣, 而武人也。晚得諸葛亮, 因以爲佐相, 而群臣悅服, 劉備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 攝一國之政, 事凡庸之君, 專權而不失禮, 行君事而國人不疑, 如此即以爲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嚴而國人悅服, 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 行不寇, 芻蕘者不獵, 如在國中。其用兵也, 止如山, 進退如風, 兵出之日, 天下震動, 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十年, 國人歌思, 如周人之思召公也, 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諸葛亮有焉。又問諸葛亮始出隴右,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應之, 若亮速進, 則三郡非中國之有也, 而亮徐行不進;既而官兵上隴, 三郡複, 亮無尺寸之功, 失此機, 何也?袁子曰:蜀兵輕銳, 良將少, 亮始出, 未知中國強弱, 是以疑而嘗之;且大會者不求近功, 所以不進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遲重, 屯營重衤複, 後轉降未進兵欲戰, 亮勇而能鬥, 三郡反而不速應, 此其疑徵也。曰:何以知其勇而能鬥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 前軍大破, 亮屯去數里, 不救;官兵相接, 又徐行, 此其勇也。亮之行軍, 安靜而堅重;安靜則易動, 堅重則可以進退。亮法令明, 賞罰信, 士卒用命, 赴險而不顧, 此所以能鬥也。曰:亮率數萬之衆, 其所興造, 若數十萬之功, 是其奇者也。所至營壘、井灶、圊混、籓籬、障塞皆應繩墨, 一月之行, 去之如始至, 勞費而徒爲飾好, 何也?袁子曰:蜀人輕脫, 亮故堅用之。曰:何以知其然也?袁子曰:亮治實而不治名, 志大而所欲遠, 非求近速者也。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橋梁、道路, 此非急務, 何也?袁子曰:小國賢才少, 故欲其尊嚴也。亮之治蜀, 田疇辟, 倉廩實, 器械利, 蓄積饒, 朝會不華, 路無醉人。夫本立故末治, 有餘力而後及小事, 此所以勸其功也。曰:子之論諸葛亮, 則有證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 何也?袁子曰:亮, 持本者也, 其於應變, 則非所長也, 故不敢用其短。曰:然則吾子美之, 何也?袁子曰:此固賢者之遠矣, 安可以備體責也。夫能知所短而不用, 此賢者之大也;知所短則知所長矣。夫前識與言而不中, 亮之所不用也, 此吾之所謂可也。(《蜀志》本傳裴注引。)

《又諸葛公論》(袁準)
諸葛亮, 重人也, 而驟用蜀兵, 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今國家一舉而滅蜀, 自征伐之功, 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鄧艾以萬人入江由之危險, 鍾會以二十萬衆留劍閣而不得進, 三軍之士已饑, 艾雖戰勝克將, 使劉禪數日不降, 則二將之軍難以反矣。故功業如此之難也。國家前有壽春之役, 後有滅蜀之勞, 百姓貧而倉稟虛, 故小國之慮, 在於時立功以自存, 大國之慮, 在於既勝而力竭, 成功之後, 戒懼之時也。(《三國志》卷二十八《魏志‧鄧艾傳》裴注引。)

《難袁孝尼論》(裴松之)
【澍案:《蜀志》注, 袁子曰:張子布薦亮於孫權, 亮不肯留。人問其故, 曰:孫將軍可謂人主, 然觀其度, 能賢亮而不能盡亮, 吾是以不留。"裴松之難之曰:】袁孝尼著文立論, 甚重諸葛之爲人, 至如此言則失之殊遠。觀亮君臣相遇, 可謂希世一時, 終始以分, 誰能間之?寧有中違斷金, 甫懷擇主, 設使權盡其量, 便當翻然去就乎?葛生行己, 豈其然哉!關羽爲曹公所獲, 遇之甚厚, 可謂能盡其用矣, 猶義不背本, 曾謂孔明之不若云長乎!(《蜀志》本傳裴注。)

《樂葛優劣論》(張輔)
樂毅諸葛孔明之優劣()。夫以毅相弱燕(), 合五國之兵, 以破強齊, 雪君王之恥, 圍城而不急攻(), 將令道窮而義服, 此則仁者之師, 莫不謂毅爲優, 餘以五國之兵, 共伐一齊, 不足爲強, 大戰濟西, 伏屍流血, 不足爲仁, 夫孔明包文武之德(), 劉玄德以知人之明(), 屢造其廬, 咨以濟世, 奇策泉湧(), 智謀從橫, 遂東說孫權, 北抗大魏, 以乘勝之師, 翼佐取蜀, 及玄德臨終, 禪登大位(), 在擾攘之際, 立童蒙之主, 設官分職, 班敘衆才, 文以寧內, 武以折沖, 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 其行軍也, 路不拾遺, 毫毛不犯, 勛業垂濟而隕(), 觀其遺文, 謀謨弘遠, 雅規恢廓, 己有功則讓於下, 下有闕則躬自咎, 見善則遷, 納諫則改, 故聲烈震於遐邇也, 《孟子》曰:()“聞伯夷之風, 貪夫廉。"余以爲睹孔明之忠, 奸臣立節矣, 殆將與伊呂爭儔, 豈徒樂毅爲伍哉。(《藝文類聚》卷二十二。)
一《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七引句尾有乎"字。
二《禦覽》夫"作或", “相"作爲"。
三《禦覽》無圍城而不急攻"以下三句。
四《禦覽》以"下有爲"字。
五《禦覽》包"作苞"。
六《禦覽》奇"上有至如"二字。
七《藝文類聚》本作及玄德臨終, 禪其大位", 《禦覽》作及玄德臨終, 禪登大位", 今從嚴可均輯《全晉文》。
八《禦覽》無然後布其恩澤於中國之民"以下四句。
九《禦覽》垂"作未"。
十《禦覽》無《孟子》曰"以下數句。

《將略論》(王睿)
【澍案:司馬宣王言:諸葛亮志大而不見機, 多謀而少決, 好兵而無權, 雖提卒十萬, 已墮吾畫中, 破之必矣。"王睿論曰:】孔明創蜀, 決沈機二三策, 遽成鼎峙, 英雄之大略, 將帥之弘規也。(《太平禦覽》。)

《側周魯通諸葛論》(習鑿齒)
客問曰:周瑜、魯肅何人也?"主人曰:小人也。"客曰:周瑜、奇孫策於總角, 定大計於一面, 摧魏武百勝之鋒, 開孫氏偏王之業, 威震天下, 名馳四海。魯肅一見孫權, 建東帝之略。子謂之小人何也?"主人曰:此乃真所以爲小人也。夫君子之道, 故將竭其忠直, 佐扶帝宜, 尊崇寧時, 遠主名教。若乃力不能合, 事與志違, 躬耕南畝, 遁跡當年, 何由盡臣禮於孫氏, 於漢室未亡之日邪?"客曰:諸葛武侯翼戴玄德, 與瑜、肅何異?而子重諸葛, 毀瑜、肅, 何其偏也!"主人曰:夫論古今者, 故宜先定其所爲之本, 跡其致用之源。諸葛武侯龍蟠江南, 托好管、樂, 有匡漢之望, 是有宗本之心也。今玄德, 漢高之正胄也, 信義著於當年, 將使漢室亡而更立, 宗廟絕而複繼, 誰云不可哉!"(《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七。)

《諸葛武侯宅銘》(習鑿齒)
【澍案:《水經注》, 車騎沛國劉季和鎮襄陽, 令犍爲李安作宅銘。後六十餘年永平, 習鑿齒又作銘云:】達人有作, 振此頽風, 雕薄蔚采, 鴟闌惟豐, 義範蒼生, 道格時雄, 自昔爰止, 於焉龍盤(), 躬耕西畝, 永嘯東巒, 跡逸中林, 神凝岩端, 罔窺其奧, 誰測斯歡, 堂堂偉匠, 婉翮揚朝, 傾岩搜寶, 高羅九霄, 慶云集矣, 鸞駕三招()。(《初學記》卷二十四。)
一張澍本龍盤"作盤桓"。
二張澍本三招"作亦招"。

《傅子》(傅玄)
征士傅幹曰:諸葛亮達治知變, 正而有謀, 而爲之相。(《太平禦覽》卷四百四十四。)

《史通》(劉知幾)
《曲筆篇》云:蜀老猶存, 知諸葛之多枉。又云:陸機晉史, 虛張拒葛之鋒。(《史通‧內篇》卷七。)

《文中子》(王通)
使諸葛亮而無死, 禮樂其有興乎!(卷一《王道篇》。)

《爲諸葛丞相請立廟表》(向充、習隆)
【澍案:《襄陽記》, 亮初亡, 所在各求爲立廟, 朝議以禮秩不聽, 百姓遂因時節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爲可聽立廟于成都者, 後主不從。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云云, 於是始從之。】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 甘棠爲之不伐;越王思範蠡之功(), 鑄金以存其像。自漢興以來(), 小善小德而圖形立廟者多矣。況亮德範遐邇(), 勛蓋季世, 王室之不壞, 實斯人是賴(), 而蒸嘗止於私門(), 廟像闕而莫立, 使百姓巷祭, 戎夷野祀, 非所以存德念功, 述追在昔者也。今若盡順民心, 則瀆而無典, 建之京師, 又逼宗廟, 此聖懷所以惟疑也。臣愚以爲宜因近其墓(), 立之於沔陽, 使所親屬以時賜祭, 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 皆限至廟。斷其私祀, 以崇正禮。(《蜀志》本傳裴注引《襄陽記》。)
一《水經注》卷二十七《沔水》懷"作思"。
二《水經注》思"作懷"。
三《水經注》無自漢興以來"以下三句。
四《水經注》無況"字, “範"作軌"。
五《水經注》作勛蓋來世, 王室之不壞, 實賴斯人。"
六《水經注》無而蒸嘗止於私門"以下二句。
七以下數句《水經注》作臣謂宜近其墓, 立之沔陽, 斷其私祀, 以崇正禮。"
【澍案:《通典》云:劉禪景耀六年, 詔爲丞相諸葛亮立廟於沔陽。先是, 所在各請立廟, 不許, 百姓遂私祭之, 或以爲可立於京師, 乃從人意, 皆不納。兵校尉習崇、中書侍郎向充等言禪云云, 於是從之。何承天駁之曰:《周禮》凡有功者祭於大烝。"故後代遵以元勛配饗。允等曾不是式, 禪又從之, 蓋非禮也。】

《祭諸葛丞相文》(李興)
【澍案:《蜀記》云, 晉永興中, 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 觀亮故宅, 立碣表閭, 命太傅掾犍爲李興爲文曰:】天子命我, 於沔之陽, 聽鼓鼙而永思, 庶先哲之遺光, 登隆山以遠望, 軾諸葛之故鄉。蓋神物應機, 大器無方, 通人靡滯, 大德不常。故谷風發而騶虞嘯, 云雷升而潛鱗驤;摯解褐於三聘, 尼得招而褰裳, 管豹變於受命, 貢感激以回莊, 異徐生之摘寶, 釋臥龍于深藏, 偉劉氏之傾蓋, 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 則有竭命之良, 固所以三分我漢鼎, 跨帶我邊荒, 抗衡我北面, 馳騁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 獨含天靈。豈神之祗, 豈人之精?何思之深, 何德之清!異世通夢, 恨不同生。推子八陳, 不在孫、吳, 木牛之奇, 則亦般模(), 神弩之功, 一何微妙!千井齊甃, 又何秘要!昔在顛、夭, 有名無跡, 孰若吾儕, 良籌妙畫?臧文既沒, 以言見稱, 又未若子, 言行幷徵。夷吾反坫, 樂毅不終, 奚比於爾, 明哲守沖。臨終受寄, 讓過許由, 負扆蒞事, 民言不流。刑中於鄭, 教美於魯, 蜀民知恥, 河、渭安堵。匪皋則伊, 寧彼管、晏, 豈徒聖宣, 慷慨屢嘆!昔爾之隱, 蔔惟此宅, 仁智所處, 能無規廓。日居月諸, 時殞其夕, 誰能不歿, 貴有遺格。惟子之勛, 移風來世, 詠歌餘典, 懦夫將厲。遐哉邈矣, 厥規卓矣, 凡若吾子, 難可究已。疇昔之乖, 萬里殊塗;今我來思, 覿爾故墟。漢高歸魂於豐、沛, 太公五世而反周, 想罔兩以仿佛, 冀影響之有餘。魂而有靈, 豈其識諸!(《蜀志》本傳裴注引。)()張澍案云:宋李昭記引作則非般模", 且解之曰:謂木牛非出於般匠之遺。"其說是。

《諸葛武侯廟碑銘幷序》(尚馳)
漢代之季, 天下不得不三分, 蓋有由矣。曹氏挾王室之威重, 孫氏藉父兄之餘業, 劉氏獨不階尺土, 開國於亡命行旅之間, 天贊一武侯, 即鼎足之勢均也。公諱亮, 字孔明。身長八尺, 嘗躬耕隴畝, 好爲《梁甫吟》。雖經綸之材, 隱括未用;而寥廓之志, 舉措輒形。既先主扶世奠民, 渴明智用謀之佐, 致三顧見咨當代之畫()。公於是輕重中夏, 揣摩全吳, 定王業於胸心, 決神機於掌握。由是身爲先主所起, 計爲先主所用, 自北徂南, 周爰執事, 夷險平亂, 靡所不之。卒使劉氏以岷、峨之地爲己封, 梁、益之人爲己蓄, 曹操不敢以兵強驟進, 孫權不敢以境闊妄動, 彼相之力焉。屬先主創業未半, 中道而歿, 遺詔邦家之事, 大錄於公。敕後主事公如事父, 至於職爲臣, 行令如君, 其名近嫌也。位爲君, 事臣如父, 其形近猜也。不然, 豈周公賦《鴟鴞》之詩, 成王啓《金騰》之誥, 此雖大小有異, 託付不殊。竟能上不生疑心, 下不興流言, 苟非誠信結於人, 格於神, 移於物, 則莫能至是。公複總戎仗律, 無歲不征, 將繼舊邦之業, 用複先君之命。所以南擒孟獲而不殺, 志在綏戎狄矣;西拔祁山而不賀(), 志在吞河洛矣。設木牛流馬, 濟人之力已紓矣;制陣圖兵法, 敵國之軍可玩矣。故得三關不封, 二邦喪氣, 大勛未集, 行師而殞, 戎夷野祠(), 氓庶巷祭, 遺愛所使, 豈求而得之?噫!國之將亡, 本必先顛。且以蜀之連山峻極, 其險不爲公死而平;沃土富饒, 其利不爲公死而薄;甲兵士卒, 其衆不爲公死而滅, 府藏穀帛, 其富不爲公死而貧。及鄧艾揚聲於前, 鍾會躡跡於後, 滅蜀三十萬戶(), 如撓群羊, 劉禪竟不免面縛壘門, 身爲降虜(), 天事歟?人事歟?天事遠, 吾不知之矣!以人事而論, 使武侯常存, 隱若一敵國, 勝於本朝百萬之師。北向爭衡, 司馬懿複惕息而不敢戰(), 足明中原非曹丕所有也()。舉其大略, 真命世之雄, 未可以身許小國之君, 延霸王之佐。因曰才有所詣, 不逮前賢。向令伊呂幷世而生, 殷周易地而處。則太甲不放桐宮, 而四海鹹理;諸侯不誓孟津, 而天下大定。但爲天不假年, 忠盡莫就(), 生居於後, 功績在其下耳。然非先主之識武侯, 或不能輔成于王業, 使百代令君, 用人必由此道。欲使社稷不振(), 賢智逃於藪澤, 其可得邪?公死之日, 遺令葬漢中宅軍前()。祭法曰:法施於民, 以死勤事, 以勞定國, 則祀之。"至今官書廟食, 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 每有風行草動, 狀帶威神(十一)。若歲大旱, 邦人禱之, 能爲云爲雨。是謂存與歿人皆福利, 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 反貴於生。銘曰:漢室大壞(十二), 埽地無依。人心各動, 天命未歸。角力爭負, 有翼者飛。突兀臥龍, 吟嘯待時。一論世事, 超拜軍師。魚水相得, 生死以之。仗順收兵, 行權略地。氣蓋全吳, 胸吞大魏。國政成三, 人臣莫二。乃建社稷, 興王之器(十三)。既得武侯, 臲(兀危)魏都。敵國未滅, 謀臣已殂。大本去矣!不降得乎(十四)?荒墳四頽, 拱木皆枯。尚餘精爽, 能禁樵蘇。人生異代, 仰止山隅。(《唐文粹》卷五十五上。)
一張澍本書"作略"。
二張澍本西"作兩"誤。
三張澍本祠"作祀"、四《唐文粹》滅"作減", 非是, 今從張澍本。
五張澍本虜"作王"。
六張澍本無複"字。
七張澍本原"作國", “曹丕"作曹氏"。
八張澍本盡"作蓋"。
九張澍本欲"作故"。
十張澍本宅軍前"作定軍山前"。
十一張澍本狀"作壯"。
十二張澍本大"作之"。
十三張澍本器"作氣"。
十四張澍本降"作亡"。

《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銘幷序》(裴度)
度嘗讀舊史, 詳求往哲, 或秉事君之節, 無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 無治人之術。四者備矣, 兼而行之, 則蜀丞相諸葛公其人也。公本系在簡策(), 大名蓋天地, 不復以云。當漢祚衰陵, 人心競逐, 取威定霸者, 求賢如不及;藏器在身者, 擇主而後動。公是時也, 躬耕南陽, 自比管樂, 我未從虎, 時稱臥龍。《詩》曰:潛雖伏矣, 亦孔之照。"故州平心與元直神交(), 洎乎三顧而許以驅馳, 一言而定其機勢。繇是翼扶劉氏, 纘承舊服;結吳抗魏, 擁蜀稱漢。刑政達於荒外, 道化行乎域中()。誰謂阻深?殷爲強國;誰爲<>()?勵爲勁兵。則知地無常形, 人無常性, 自我而作, 若金在。故九州之地, 魏有其七, 我無其一, 由僻陋而啓雄圖, 出封疆以延大敵。財用足而不曰浚我以生, 干戈動而不曰殘人以逞。其底定南方也, 不以力制, 而取其心服;震疊諸夏也, 不敢角其勝負, 而止候其存亡。法加於人也, 雖從死而無怨();德及於人也, 雖奕葉而見思。此所謂精義入神, 自誠而明者矣。若其人存, 其政舉, 則四海可平, 五服可傾。而陳壽之評, 未極其能事;崔浩之說, 又詰其成功。此皆以變詐之略, 論節制之師, 以進取之方, 語化成之道, 不其謬歟?夫委棄荊州, 不能遂有三郡, 此乃務增德以吞宇宙, 不黷武以爭尋常。及出斜穀, 據武功, 分兵屯田, 謀久駐之計(), 與敵對壘, 待可勝之期。雜乎居人, 如適虛邑, 彼則喪氣, 我方養威。若天假之年, 則繼大漢之祀, 成先主之志, 不難矣。且權傾一國, 聲震八紘, 上下無異詞(), 始終無愧色。苟非運膺五百, 道冠生知, 曷以臻於此乎?故元德知人之明者, 倚杖曰魚之有水";仲達奸人之雄者, 嗟稱曰天下奇才。"度每跡其行事, 度其遠心, 願奮短劄, 以排群議, 而文字蚩鄙, 志願未果。元和二年冬十月, 聖上以西南奧區, 寇亂餘孽(), 罷甿未息, 汙俗未清, 輟我股肱, 爲之父母。乃詔相國臨淮公, 由秉鈞之重, 乘推轂之寄。戎軒乃降, 藩服乃理。將明帝道, 陬落綏懷;溥暢仁風, 閭閻滋殖(), 府中無留事, 宇下無棄才, 人知向方, 我有餘地。則諸葛公在昔之治, 與相國當今之政, 異代而同塵矣。度謬以庸薄, 獲參管記, 隨旌旄而爰止(), 望祠宇而修謁, 有儀可象, 以赫厥靈, 雖徽烈不忘, 而碑表未立。古者或拳拳一善, 或師長一城(十一), 尚流斯文, 以示來裔。況如在之嘆(十二), 終古不紀(十三), 其可闕乎?乃刻貞石, 庶此都之人, 存必拜之感云爾。銘曰:昔在先生, 思啓疆宇。擾攘靡依, 英雄無輔。爰得武侯, 先定蜀土。道德城池, 禮義幹櫓。煦物如春, 化人如神。勞而不怨, 用之有倫。柔服蠻落, 鋪敷渭濱(十四)。攝跡畏威, 雜居懷仁。中原旰食, 不測不克。以待可勝, 允臻其極。天未悔禍, 公命不果。漢祚其亡, 將星中墮。反旗鳴鼓, 猶走司馬。死而可作, 當小天下。尚父作周, 阿衡佐商。兼齊管晏, 總漢蕭張。易代而生, 易地而理(十五)。遭遇豐約, 亦皆然矣。嗚呼!奇謀奮發, 美志夭遏。籲嗟嚴立, 鹹受謫罰。聞之痛之, 或泣或絕。甘棠勿剪, 駢邑斯奪。繇是而言, 殊途共轍。本於忠恕, 孰不感悅。苟非誠愨, 徒云固結。古柏森森, 遺廟沈沈。不殄禋祀, 以迄於今。靡不駿奔, 若有照臨。蜀國之風, 蜀人之心。錦江清波, 玉壘峻岑。入海際天, 知公德音(十六)。元和二年, 歲次已醜, 二月二十九日建。(《唐文粹》卷五十五上。)
一張澍本系"下有載"字。
二《唐文粹》故"作荊", 當誤, 今從張澍本。
三張澍本於"乎"字互。
四張澍本爲"作謂"。
五張澍本從死"作死徙"。
六張澍本謀"作爲"。
七張澍本句首有而"字。
八張澍本孽"作烈"。又, 《唐文粹》作元和三年", 誤。
九張澍本閻"作間"。
十張澍本隨"作陪"。
十一張澍本長"作表"。
十二張澍本在"作仁"。
十三張澍本紀"作絕"。
十四張澍本敷"作敦"。
十五張澍本易"皆作異"。
十六張澍本知"作如"。又, 《唐文粹》無元和二年"等數語, 今從張澍本。

《刻武侯碑陰》(孫樵)()
赤帝子火熾四百年, 天厭其熱, 洎獻燼矣。武侯獨憤激不顧(), 收死灰於蜀, 欲噓而再燃之。艱乎爲力哉, 是以國稱用武()。岐雍間地不尺闊, 抑非智不周, 天意炳炳也()。夫以武侯之賢, 寧靡籌其不可耶?蓋激備隆中以天下托(), 不欲曲肱安穀終兒女子手, 將馳驅死備志耶。由是核武侯之所爲(), 殆庶幾矣。然跨西南一隅, 與吳魏抗國。提卒數萬, 綽綽乎去留無我枝者, 是亦善爲兵矣。史壽以爲短於應變, 真抑武侯哉!俾武侯不早入蜀地(), 曹之君臣, 將奔走固圉之不暇, 鍾鄧寧能越岩縣兵決勝指取耶?是井絡之野, 與武侯存亡俱矣。天殲武侯, 其不愛劉, 愈明白矣()。其姜維何力焉!曩蟠南陽時, 人不與仲毅伍, 洎受社稷寄, 擅刑賞柄, 曾心不愧畏, 人不疑黷, 何意氣明信之卓卓也()。武侯死殆五百載(), 迄今梁漢之民, 歌道遺烈, 廟而祭者如在。其愛於民如此而久也, 獨謂武侯之治比于燕奭, 彼屠齊城合諸侯, 在下矣。(《唐文粹》卷五十五上。)
一張澍本題作:《刻裴晉公武侯碑陰》。
二張澍本憤激"作不憤"。
三張澍本國稱用武"作四稱武"。
四張澍本炳炳"下有然"字。
五張澍本以天下托"作天下有托"。
六張澍本核"作嘉"。作核"爲是。
七張澍本無蜀"字。
八張澍本無矣"字。
九張澍本何"下有其"字, 之"字。
十張澍本無殆"字。

《諸葛武侯廟記》(呂溫)
天厭漢德, 俾絕其紐, 群生墜塗, 四海飛水()。武侯命世, 實念皇極(), 魏奸吳輕, 未獲我心, 南陽堅臥, 待時而起()。三顧雖晚(), 群雄初定, 必也彗掃, 是資鼎立。變化消息, 謀成掌中, 戰龍元黃, 再得云雨。於是右揭如天之府, 左提用武之國, 因山分力, 與水合勢, 蟠亙萬里, 張爲龍形。首吞鹹鎬(), 尾束河洛, 翼出中夏, 飛躍天衢, 然後魚驅句吳, 東入晏海。大勛未集, 天奪其魄()。至誠無忘(), 炳在日月, 烈氣不散, 長爲風雷, 英雄痛心, 六百年矣。於戲!以武侯之才, 知已托國(), 土雖狹, 國以勤儉富(), 民雖寡, 兵以節制強, 魏武既沒, 晉宣非敵, 而戎馬薦駕, 不復中原。或奇謀非長, 則斬將覆軍無虛舉矣;或饋糧不繼(), 則築室反耕有成算矣。嘗試念之, 頗賾其原。夫民無德, 德以爲歸(十一), 撫則思, 虐則忘, 其思也不可使忘, 其忘也不可使思。當漢道方休, 哀、平無政, 王莽乃欲憑戚寵, 造符命, 脅之以威, 動之以神, 使人忘漢, 終不可得也。及高、光舊德, 與世衰遠, 桓、靈流毒, 在人骨髓, 武侯乃欲開興圖, 振絕緒, 論之以本, 臨之以忠(十二), 使人思漢, 卒亦不可得也。向使武侯奉先主之命告天下曰(十三)我之舉也, 匪私劉宗, 唯活元元。曹氏利汝乎, 吾事之(十四);曹氏害汝乎, 吾除之。"俾虐魏逼從之民, 聳誠感動, 然後經武觀釁, 長驅義聲, 鹹、洛不足完矣(十五)。奈何當至公之運, 而強人以私, 此猶力爭, 彼未心服, 勤而靡獲, 不亦宜乎。乃知務開濟之業者, 未能審時定勢, 大順人心(十六), 而克觀厥成, 吾不信也。惜其才有餘而見未至(十七), 述於遺廟, 以俟通識。唐貞元十四年七月十五日, 東平呂溫記。(《唐文粹》卷五十五上。)
一張澍本水"作灰"。
二張澍本皇"作大"。
三以上二句張澍本作胥宇南陽, 堅臥待主", 四張澍本雖晚"作??"五張澍本亦"作外"。
六張澍本魄"作魂"。
七張澍本忘"作妄"。
八張澍本托國"作付託"。
九張澍本儉"作憸", 誤。
十張澍本二或"下皆有曰"字。
十一張澍本作夫民視德以爲歸"。
十二《唐文粹》作論之不以本, 臨之不以忠", 與文意不合, 今從張澍本。
十三張澍本無先"字。
十四張澍本事"作聽"、
十五張澍本完"作定"。
十六《唐文粹》句首有而"字, 未當, 今從張澍本。
十七張澍本惜"作信。"

《武侯廟碑銘幷序》(沈迥)
皇帝禦極, 貞元三祀。時乘盛秋, 府主左僕射馮翊嚴氏, 總帥文武將佐, 洎蒙輪突蹄之旅, 疆理南鄙, 營軍沔陽。先聲馳於種落, 伐謀息其狂狡。于時威武震疊, 虜騎收跡, 塞垣肅修, 烽燧滅焰。士無保障之役, 馬無服轅之勞。重關弛柝, 邊轂棲野, 我師惟揚, 則有餘力。乃升高訪古, 周覽原隰, 敬修茲廟, 式薦馨香。光靈若存, 年祀浸遠。雖簫鼓忻奏, 邑里祈禳;而風雨飄搖, 祠堂落構。土階莫數尺之崇, 庭除無袤丈之隙。登降不能成禮, 牲玉不得備陳。頽墉露肩, 灌木翳景, 樵蘇滿徑, 麋鹿走集。馮翊曰:丞相以命世令德, 功存季漢, 遺風餘烈, 顯赫南方。丘壟南山, 實在茲地, 荒祠偏倚, 廟貌危裂, 非所以式先賢崇祀典也。"乃發泉府, 徵役徒, 撤編菅。芟叢薄, 是營是葺。衆工群至, 繚以高墉;隔閡芻牧, 增以峻宇。昭示威神, 靈英昔賢, 像設如左, 翼翼新廟, 日至而畢, 顧謂小子, 揚榷前烈。銘於廟門曰:在昔君臣合德, 興造功業, 有若伊尹相湯, 呂望興周, 夷吾霸齊, 樂毅昌燕。是數君子, 皆風云元感, 垂裕來世。嘗以爲阿衡則尊立聖主, 天下樂推;尚父則上仇獨夫, 諸侯同舉;管氏籍強齊之力, 以宗周無令王;樂生因建國之資, 贊燕昭爲奧主。君臣同道, 僅能成功。惟武侯遭時昏亂, 群雄競起, 高光之澤已竭, 桓靈之虐在人, 遇先主之短促, 值曹魏之雄富。能以區區一州, 介在山谷。驅羸卒, 輔孱主;衡擊中原, 撐拒強敵。論時則辛癸惡稔, 語地則燕齊勢勝。遷夏殷者未可校功, 霸桓昭者不足侔力。向使天假之年, 理兵渭汭, 其將席捲西邑, 底綏東周, 祀漢配天, 不失舊物矣。洪伐彰彰, 宜冠古今;倬軼前烈, 其誰曰不然?武候名跡, 存乎國志, 今之群書, 姑務統論大略, 敘我新意。至於備載爵位, 追述史傳, 非作者至德也, 今則不書。其銘曰:桓靈濟虐, 云海橫流。群雄胃起, 毒ン九州。天既厭漢, 人思伐劉。沸渭交爭, 存亡之秋。其誰存之?時維武侯。伊昔武德, 蜿足南陽。退藏於密, 在曜其光。有時有君, 將排垢氛。魚脫溪泉, 龍躍風。先主纘緒, 天下三分。馥馥德馨, 悠悠清塵。前哲後賢, 心跡暗淪。建茲新廟, 式是梁岷。大唐貞元十一年, 歲在乙亥, 正月庚午朔, 十九日戊子建。山南西道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尚書刑部員外郎侍御史沈迥撰, 節度推官將仕郎試太常寺協律郎元錫書。【澍案:止仇下舊本已泐, 作獨夫二字者不可從。《關中金石記》云:文稱貞元三年, 府王左僕射馮翊總帥者, 謂舒王謨爲荊襄江西沔鄂節度諸軍行營兵馬都元帥也。又案碑敘伊尹、呂望、夷吾、樂毅、只四人, 而云八君子, 疑有誤。王蘭泉云:嚴下泐者, 宜是武字。馮翊, 嚴氏望也。然嚴武卒於永泰元年, 不應貞元三年尚在, 似謂舒王者爲是, 而舒王未嘗爲左僕射, 且與馮翊嚴之義無著。況沔爲湖北漢陽府之沔陽州, 非陝西漢中府之沔縣也。《金石記》之說亦不確。】

《涼武昭王訓諸子》(李皓)
晉涼武昭王李皓, 寫諸葛亮訓誡, 以勖諸子, 曰:吾負荷艱難, 寧濟之勛未建, 雖外總良能, 憑股肱之力, 而戎務孔殷, 坐而待旦。以維城之固, 宜兼親賢, 故使汝等未及師保之訓, 皆弱年受任。常懼弗克, 以貽咎悔。古今之事不可以不知, 苟近而可師, 何必遠也。覽諸葛亮訓勵, 應璩奏諫, 尋其終始, 周孔之教盡在中矣。爲國足以致安, 立身足以成名, 質略易通, 寓目則了, 雖言發往人, 道師於此。且經史道德如采菽中原, 勤之者則功多, 汝等可不勉哉!(《晉書》卷八十七《涼武昭王李皓傳》。)

《與山濤書》(嵇康)
諸葛孔明不迫元直以入蜀, 華子魚不強幼安以卿相, 此可謂能相終始, 真相知者也。(《晉書》卷四十九《嵇康傳》。)

《答張華問》(李密)

【司空張華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 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 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己敵, 言教是以碎耳。(《晉書》卷八十八《李密傳》。)